本报讯(记者王雪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泱等最近研究发现,仅以肿瘤的大小、数量等为依据来筛选患者是否适合接受肝移植手术是不够的,其他肿瘤相关指标,如肿瘤位置、甲胎蛋白水平高低、是否有肿瘤播散灶等,对于移植术的预后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这项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上。 肝癌已成为我国肝移植的主要适应症之一。但肝移植手术后仍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复发转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徐泱等对2001年至2006年5年间,在本院行肝移植手术的251名肝癌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肿瘤位于肝左叶或累及两叶;肿瘤有血管侵犯,有淋巴结转移,有肿瘤播散灶,术前患者甲胎蛋白(AFP)≥300μg/L等,都是肝癌肝移植手术的危险因素,提示预后不良,转移复发率高。而手术前已有大血管癌栓、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极差,应列为明确的肝癌肝移植禁忌症。 据介绍,目前世界上几个公认的肝癌肝移植适应症标准,均以肿瘤大小、数量等为依据来筛选患者是否适合接受移植手术。但是徐泱等研究发现,CT、B超、MRI等术前影像学检查所得到的肿瘤大小、数量与术后切下标本的实际情况往往不符,肿瘤直径通常有20%~50%的误差,由于小于1厘米的肿瘤术前不易被发现,因此肿瘤数量往往会被低估。此外,他们的研究显示,术前有大血管癌栓或肝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有一半左右在肝移植后半年内复发,从复发到死亡平均仅存活半年左右,且一般复发后生活质量极差。为此,应在既往标准中加入“血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这两个反映肿瘤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从而增加手术适应症的科学性,提高肝移植的整体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