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源性腰痛(IDD)主要是由伴随间盘退变过程的椎间盘内紊乱而引起的疼痛,为可造成脊柱轴性疼痛的病理改变,不伴或仅有轻微脊柱畸形或椎间盘的外形改变。
国际疼痛分类研究学会制定的椎间盘源性腰痛诊断标准为椎间盘造影术产生疼痛复制,椎间盘造影术后CT示椎间盘破裂,至少一个邻近椎间盘无疼痛复制。根据其IDD诊断标准结合临床实践,国内有学者通过椎间盘造影术研究发现,还有一种类型的腰痛完全符合这一诊断标准,即由终板内破裂(IED)引起的终板源性腰痛。由此,人们又将椎间盘源性腰痛分为两种类型,即由纤维环破裂(IDD)和由终板破裂(IED)引起的腰痛。
椎间盘源性腰痛有什么特点呢?可以说椎间盘源性腰痛缺乏特征性临床症状和体征。患者年龄一般在30~60岁,慢性腰痛且病程较长,可持续几年,疼痛牵涉臀部及大腿后侧。腰椎活动轻微受限,特别是屈曲,没有肌力减弱或反射改变。无典型的神经根症状和体征,通过物理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包括CT和MRI扫描,以排除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腰椎不稳、结核、肿瘤等疾病。该病患者X线侧位片显示椎间隙高度基本正常或稍低,腰椎MRI通常显示一个或多个椎间盘水分减少,在T2加权矢状位像上,水分减少导致信号减弱,即所谓黑间盘。通过C形臂X线机引导下行腰椎间盘造影术,如果在推注造影剂时,患者主诉疼痛与平时的腰痛相似或准确复制了平时的腰痛或牵涉痛,则为一致性疼痛,否则为非一致性疼痛。无痛和非一致性疼痛定义为椎间盘造影阴性。
对此病的诊断,医生往往是通过排除法得到的。由于没有明显的病理特征性发现,因此它的诊断需要相关证据的综合并排除其他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不稳、椎管狭窄、腰椎滑脱、骨折等。MRI对评估是否存在椎间盘内破裂有一定价值,但不能判定这一椎间盘是否是疼痛的椎间盘。腰椎间盘造影术仍是目前鉴别是否为疼痛椎间盘的最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