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302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副主任 聂为民 对乙肝“一知半解”才可怕 这些年,人们对乙肝的认识已有进步。大部分人都能够非常肯定地指出,血液是乙肝病毒的重要传播途径。同时,许多人知道乙肝病毒携带者可能发展为慢性乙肝患者,甚至最后发展为肝硬化、肝癌。但许多人不知道一些渠道是不传播乙肝病毒的,因此对于与乙肝患者日常接触惧怕不已。更不用说不知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健康成年人中,有90%以上的人在6个月内会痊愈,并完全清除病毒(据WHO权威资料)。一知半解的结果是,人们夸大了乙肝危害大的那一面,谈乙肝色变;另一方面,对于日常接触很恐慌,大多抱着“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心态。那名师范大学女学生写的遗书充满了绝望,导致她自杀有很多因素,但导火索无疑是乙肝歧视(包括被歧视与自我歧视)。 乙肝的科普做得还不到位 其实,关于乙肝病毒的传播,世界卫生组织有着非常明确的说法——乙肝病毒并不通过以下渠道传播:共用餐具、拥抱、接吻、握手、咳嗽、打喷嚏,或在公共游泳池玩耍或类似行为。可是为什么还会有一些不靠谱的说法,甚至一些医学论文中也出现错误?原因恐怕有两个:其一,时代在进步,很多数据、看法过时了,却没有及时更新,甚至还被继续引用。例如中国知网上,一些有关乙肝病毒传播的文章下载量很高,可这些文章是十多年前的了,有不少错误的认知未被更新。其二,出于小心驶得万年船的心理,许多专业人士并不会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用“一般”这样的词语,暗示不排除小概率事件的发生。专家小心谨慎的态度当然是对的,然而对于有权威结论的问题,这种小心翼翼却会成为累赘,带来“副作用”。例如,很多人以为共同进餐会传染乙肝,这就是个误区。 乙肝患者、乙肝病毒携带者完全可以正常生活,没有必要隔离,隔离对于病人和家人都会带来巨大压力。(戴 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