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本报讯 (记者王潇雨)每年10月20日是国际骨质疏松日。10月13日,北京市疾控中心发布9月在京进行的骨健康初步筛查结果。结果显示,该市市民的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曾晓芃介绍,此次筛查涉及北京市朝阳区4个社区的1000余名居民。结果显示,40岁及以上人群中,81.5%超声检查提示骨健康状况异常;40岁以下人群中,骨健康状况异常者占76.2%。骨健康状况异常以骨量减少为主,年龄增大,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增高。这些人可初步判断为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应到医疗机构做进一步检查。 曾晓芃说,疼痛、驼背、身高降低和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典型表现,但大多数患者在疾病早期没有明显感觉。而一旦发生髋骨骨折,患者长期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还可能并发脑梗死、肺或泌尿系统感染。数据显示,髋骨骨折第一年,由于各种并发症死亡的几率为20%~25%,存活人群中5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约2.1亿人存在低骨量问题,有近7000万名骨质疏松患者。50岁以上人群中,低骨量的男性达57.6%,女性为64.6%。 专家指出,骨质疏松症预防比治疗更重要。人体在35岁前后骨骼达到峰值,儿童青少年时期要多食用富含钙的食品,坚持锻炼,多做“日光浴”,不吸烟、不酗酒,少喝咖啡、浓茶和碳酸饮料,尽可能在年轻时将骨峰值提高到最大值。妇女绝经后,建议每一两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老年人坚持适当运动的同时要加强防摔措施,发现骨密度低下或患骨质疏松症后,可适当配合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