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明
换心、换肝、换肾,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濒危患者保住了宝贵的生命。但是,如何长期地“压制”住排斥反应,对临床医生仍是严峻的挑战。事实上,仅是保证患者的依从性,确保他们坚持服用抗排斥药就是个难题。2006年,我国实行了第一例“换脸”手术。有媒体报道,该患者已于去年年末死亡。据认为,这一悲剧与患者未能坚持服用免疫抑制药物有很大关系。
据统计,目前我国肾移植患者的10年存活率已超过60%,肝移植患者的5年存活率也已达到50%。为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就要尽量保证移植物与受者长期 “和平共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北京市卫生局泌尿外科研究所学科带头人田野教授指出,坚持服用免疫抑制剂将在很大程度上预防排斥反应的发生,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确保他们规律服药仍是当前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由于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是“排除异己”,因此也成为移植器官存活的“绊脚石”。田野强调,除非来自同卵双生的兄弟姐妹,否则他人的器官一旦植入我们的体内,就会成为免疫细胞攻击的目标,引发排斥反应。而免疫抑制剂能够抑制免疫细胞(如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和功能,从而为移植物撑起一把“保护伞”。随着免疫抑制药物的不断问世,器官移植的存活率也得以不断提升。
对于长期服用抗排斥药物的患者而言,影响其依从性的因素有很多。除了费用高、不方便之外,不良反应可说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人们常说“是药三分毒”。田野教授指出,尽管经过多年的发展,抗排斥药物有效性方面已相当成熟,不良反应也逐渐降低,但后者仍会成为患者中断治疗的一大原因。例如,糖皮质激素可能引起代谢紊乱、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即使在抗排斥药物中相对安全的霉酚酸类药物,有些患者服药后也会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少数患者服药期间甚至发生严重感染。一旦发生上述状况,都会影响患者的依从性,影响药物对移植器官的保护作用。
为此,医药界努力开发新型免疫抑制药物。田野教授介绍,目前一种新型的“麦考酚钠肠溶片”(商品名米芙)已获得美国及欧洲FDA批准并上市,并在4月正式在我国用于临床,该药在胃中不溶解,到达小肠后才释放出活性成分麦考酚酸(MPA),独特的剂型优势减轻了胃肠道的不良反应,提高了药物的耐受性及依从性,患者的减量及停药现象较传统的霉酚酸显著减少。另有临床数据发现,患者服药期间的重症感染发生率也显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