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来自癌症患者心灵的呼救

2018-12-12 09:19:58浏览:192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杨 昆   死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经的过程,但是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患上癌症并且已经到了晚期的时候,对死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 杨 昆 
 
  死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经的过程,但是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患上癌症并且已经到了晚期的时候,对死亡的恐惧和疾病的疼痛会让他变得异常脆弱。有人会因为无法承受这种压力而走上自杀这条路。今年9月10日是第6个“世界预防自杀日”,在此之际,让我们一起倾听——

  目前,癌症患者自杀的事件在不少医院频频发生。某大学附属医院,去年有4名患者跳楼死亡;某肿瘤医院5年来跳楼死亡人数近20人,仅一名被连夜抢救过来,其余全部死亡;某大型三甲医院,5成以上癌症晚期患者产生过轻生念头,平均每年两名跳楼死亡,其中只有一少部分人欲采取自杀措施被发现而挽救了生命。

  那么,如何提高这些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何避免他们可能出现的自杀行为?如何为这些有自杀倾向的癌症患者寻找一条出路?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走访了我国著名肿瘤专家、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何裕民教授。

  四成癌症患者有自杀意念

  一位57岁的胃癌患者被发现患癌后,精神处于崩溃状态,不但对治疗没有信心,还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为了不拖累家庭,他选择了上吊自杀。第一次自杀没成功,他选择了第二次自杀。

  一位62岁的老人得知自己患癌症后,郁郁寡欢,病友很难见他说句话。老人整日唉声叹气,精神恍惚,也不配合医院的放化疗,住院不久病情就急剧恶化。加上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子女无心照顾,一个早上,老人趁医生、护士和病友不注意,悄悄一人出走,与一辆疾驰而过的汽车相撞,当场身亡。

  一位惨遭癌魔折磨的14岁女童,在自己的寓所留下遗书后跳楼自杀。女童于去年初开始健康状况明显转差,经医生检查证实患有癌症,需要接受化疗。受到治疗副作用的影响,她经常出现呕吐等不适症状,使学习成绩倒退。遗书证实女童因病魔缠身及学业困扰而自杀。

  9月初的一天,某肿瘤医院住院部7楼一老者突然翻窗,打算跳楼自杀。事发当时,病人的看护家属刚刚离开病房,在楼道接听电话。病人自行将病房门反锁,并打开了窗户。幸好值班护士从此路过,发现异常后大声呼喊。众人破门而入,展开救援,最终将跳楼者从鬼门关前拉了回来。

  类似的悲剧,几乎在每个城市都发生过。“我们在多年来的临床工作中发现,大约有4成癌症患者会有自杀的意念。许多患者在得知自己患癌症后,精神压力巨大,出现了恐惧、失望等情绪,一下子就像变了个人,致使病情不断恶化、加重,甚至自杀。其实,真正的罪魁祸首往往并非疾病本身,而是病人心理负担过重,以致引发心理危机。而此时,科学合理的心理危机干预,往往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何裕民教授语气沉重,开门见山。

  治病与人文关怀并举

  何裕民教授认为,人的心理是有结构的,就像躯体和生理有结构一样。当严重的事件发生时,它常常会突破个体心理防线,干扰心理结构,严重时可迅速或逐渐瓦解心理结构。当个体有序的心理结构被瓦解时,便会出现一些精神、心理症状或剧烈的情绪波动。如果一个人在经历危机事件时不给予心理干预,表面上可能看似平静,但在潜意识里常常会留下心理创伤或阴影。这阴影可以长期影响个体今后的社会生活。

  临终关怀可以大大减少癌症患者的自杀,是改变现状的措施之一。多一些人文关怀,患者自然就会“求生不求死”。

  “许多患者进入癌症晚期,特别是濒临死亡时,常会提出一些特殊的要求。对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量予以满足。”何裕民教授说。在30多年的临床工作中,何裕民接治过大量晚期癌症患者。有一位晚期胃癌患者,是个受过迫害、经历坎坷的工程师,接手时已滴水难进。他的要求是请单位领导来一次,肯定一下他长期工作的成绩;可能的话,照顾一下生活无着落的老伴。有位胃癌患者,提出的要求是让离异了且已改嫁的妻子带女儿来看看他。另有一位则不放心女儿的婚事,临终前想亲自参与婚礼。这些人的愿望,在各方努力下最后都实现了。

  科学干预让患者走出生命沼泽

  “当然,系统、科学、合理的心理危机干预是必不可少的。”“要站在病人的角度给病人帮助,才能让病人把所思所想说出来,才能真正帮助病人走出沼泽。”何裕民教授告诫说,无论患有什么样的疾病,最可怕的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患者对于疾病的恐惧和沮丧,使他们完全失掉了生活的勇气。应该明确地认识到,一旦患了癌症,着急、悲伤、忧郁肯定于事无补,只会加重病情。而采取积极、主动、坦然处之的态度,尽量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坚定战胜癌症的信念,努力配合医生治疗,对于稳定和改善患者病情,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是十分有益的。

  据何裕民教授介绍,癌症患者的心理危机干预一般分为两类情况:一是确诊初期的一两个月内,患者忽然获悉自己患了癌症,便陷入了心理危机状态,这需要予以干预。这类情况还包括治疗一阶段后,发现治疗失败或又见复发、转移等。不过,相对初诊时而言,后者的干预通常要简单些。二是经过了痛苦漫长的治疗,情况不见好转,患者身心疲惫,再次陷入了漫长而难以自拔的心理危机状态。这两类的干预是不完全一样的。前者我们称为急性心理危机干预,后者则称作慢性心理危机干预。当然,须强调的是,干预只是针对已获悉自己患了癌症的患者,对那些尚不知情的患者,没有必要行此干预,以免画蛇添足。

  一些癌症患者虽经积极治疗却未见好转,有的则进入了晚期阶段,基本上康复无望了。这时,绝大多数患者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心理危机状态。这种状态常常呈持续发展和恶化态势。这时的危机干预十分困难。何裕民教授把它细分为两类情况:一类是真的到了绝对晚期了,任何措施都回天乏力了。这时,病人最需要的是晚期的临终关怀。另一类情况是虽不能奢谈康复或治愈,但应对措施得当,病人还是能够带癌长期生存的。对于后面这些情况,仍应积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这时,若不解决心理危机问题,患者的情况只能是恶性循环,越来越糟。对这类患者的心理干预,何裕民认为主要是“两个目标”:

  一是调整期望目标。许多这一阶段的肿瘤患者之所以陷于心理危机,是期望目标定得太高。他们总想彻底治愈,所有指标都正常,身上完全没有癌细胞。其实,这是不现实的。现在癌症治疗目的与标准已经开始转变,从过去不惜代价地彻底杀死癌细胞(很多情况下不仅不现实,而且常常病未控制,人已走了),转向强调有效控制或基本控制其发展,有时能稳定病情或基本稳定病情亦属成功。对于一些癌症晚期患者,我们要强调:活着就是成功。目标的调整,对这类患者走出心理危机非常关键。

  二是帮助设定近期最低目标。比如说,孩子还有几个月要考大学了,承诺帮助他一定活到能看到孩子考上大学。这个目标实现了,再一步一步调高目标。有价值、有生存质量的生命常这样被延续着。在这一延续过程中,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5年、10年。须知,人有明确追求时,诱发出来的生命潜能常是巨大的。有可以实现的短期目标,就有生存下去的渴望与动力,从而也就会产生奇迹。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胃癌化疗也可选口服

上一篇:

食管癌治疗推出快速康复模式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