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万物复苏。而流感、流脑、麻疹、水痘和手足口病等传染病也又到了流行季节。我们不能忘记去年3月份,安徽省阜阳地区开始流行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不过两个月的时间,几千名儿童患病,20多名儿童死亡。很快,手足口病波及全国许多省市。当年5月2日,卫生部发出通知,将手足口病列入我国丙类传染病。其实,手足口病的预防,关键在于春季。
多种病毒传染 肠道病毒71型最厉害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由于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因此被称为手足口病。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很多,有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肠道病毒71型等多达20多种。这些病毒尽管都可引起相同的疱疹症状,但其临床症状轻重,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病死率相差悬殊。其中以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最为严重,常发生心肌炎、肺水肿、脑膜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瘫痪等并发症,严重者导致死亡。
手足口病在我国早有流行,从1981年在上海首次发现以来,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发生过小规模流行。1983年天津曾发生一次手足口病流行,7000多人患病。但以往我国大部分地区流行的主要是柯萨奇病毒A16,病情大多较轻;而肠道病毒71仅在山东等少数地区流行,因此未能引起人们足够注意。近年来,肠道病毒71流行突然增多,并引起一些严重病例,导致少数儿童死亡。因此,我们要做好预防工作,防止手足口病的流行。
传播能力很强 幼儿一年可多次感染
手足口病的传播能力很强。它的传播有以下特点:
传染期较长 肠病毒主要在肠道内繁殖,随粪便排出体外,粪便排泄病毒可持续5~8周;从发病前几天一直到病后5~8周,但一般在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多 除了肠道可以排出病毒以外,在初次感染后1~3周呼吸道也可排出病毒,皮疹破溃后的分泌物或出血性结膜炎的眼睛分泌物也都具有传染性。因此它可通过消化道、接触和呼吸道等多种途径传播。
流行期很长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一般疫情3月份逐渐上升,5月底至6月中达高峰,以后缓慢下降,到9月开学后,再次出现流行高峰,10月以后发病者逐渐减少。
婴幼儿感染严重 肠道病毒“欺弱怕强”,3岁以下的幼儿最容易感染。儿童接触病人后80%以上都会发病,说明儿童中的隐性感染率较低。年龄越小,感染后的症状越重;年长儿童和成人也能被感染,但一般症状较轻,或为无症状的隐性感染。
可多次感染 由于可以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的种类很多,不同型的肠道病毒感染后没有或很少有交叉免疫力,一种肠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的免疫力持续时间较短,不会获得终身免疫。因此,手足口病隔几年就会有一次大流行。另外,不同的病毒型可在同年流行,所以幼儿一年有可能被2~3次感染,患上手足口病。
尚无预防疫苗 消毒隔离有助减少传播
由于可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种类较多,目前又没有可以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因此,主要的预防措施就是教育公众认识手足口病,讲究卫生,加强管理,注意消毒隔离。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托幼机构及小学校应加强晨检工作,及时发现病例。发现患有疱疹的患儿,应立即动员家长对其进行家庭隔离治疗,直至病愈方可返校。托幼机构应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儿童用过的餐具可以煮沸消毒,儿童玩具可以通过清洗,或使用甲醛及含氯的消毒剂消毒,被褥可经紫外线照射消毒。家长、老师和保育员应注意室内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协助或督促儿童饭前便后洗手,不要让孩子吃手或啃咬玩具;不与別人共用毛巾、牙刷、手帕和餐具,避免病从口入。
在流行期间,家长要少带孩子去人多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要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鼓励母乳喂养,加强营养,多饮水,经常参加室外活动,提高孩子的抵抗力。孩子的被褥和衣服要保持清洁和干燥,经常在阳光下晾晒。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及时就诊。病孩应该在家隔离休息,避免传染给其他儿童。家长应严密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病情严重的孩子一定要及时送往医院治疗,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手足口病的预防工作应开始于早春疾病尚未流行时,加强监测,发现早期病例,早隔离,早治疗,防患于未然,预防得越早越好,避免疫情扩大和严重病例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