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肿瘤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但日前发生在河南的一起“民告官”案件,却让这一治疗手段深陷舆论漩涡,同时暴露出免疫细胞治疗监管滞后的尴尬现实。 现状:遍地开花 鱼龙混杂 据媒体报道,河南一名冯姓肝癌患者2014年4月某日在当地医院接受自体细胞免疫治疗,次日凌晨抢救无效死亡。患者家属事后得知,国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尚未批准医疗机构采用该方法治疗癌症。冯先生的家属举报无果后,以拒绝履行法定职责为由,两次将该省卫生计生委起诉到法院。经一审、二审,法院均判患方胜诉。 这一案件折射出当前免疫细胞治疗遍地开花、鱼龙混杂的严峻现实。 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逐渐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继手术、化疗和放疗之后的第4种模式。该疗法通过活化机体的免疫系统来控制肿瘤,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根据作用机制不同,免疫治疗可分为过继性免疫治疗、肿瘤疫苗和免疫调节剂等。其中,过继性免疫治疗是指分离、体外激活并回输抗原特异性或抗原非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种治疗,包括LAK细胞、TIL、CIK细胞、CD3AK、DLI、DC-CIK、NK、γδT和CAR-T细胞治疗等。这种采集患者自体免疫细胞来进行治疗的方式,正是目前我国肿瘤免疫治疗乱象丛生的重灾区。 记者在网上以“自体免疫细胞治疗”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各种夸大功效的广告宣传层出不穷,且治疗价格不低。不少医疗机构和公司宣称该技术具有治愈癌症、根治乙肝、延缓衰老等“神奇”功效。 对此,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新伟教授指出,尽管免疫治疗的重要性日渐显现,但其仍是当前肿瘤综合治疗的一个辅助手段,不可能完全取代手术、化疗和放疗等传统治疗手段。比如NK和γδT的相关临床研究非常有限,其疗效尚无定论。新近研究发现,γδT细胞甚至能够抑制免疫效应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因此,γδT细胞在临床中应用必须慎之又慎。 “医学的进步,尤其是肿瘤免疫治疗与传统治疗手段的有机结合,使长期带瘤生存成为可能。但是,不合理地进行免疫治疗,不仅不能提高疗效,甚至可能缩短患者的生存期。”张新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