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
秋分以后,降水的次数增多,“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好穿棉。”秋分之后,我国北方地区开始播种冬小麦,南方地区开始播种水稻。
温燥转凉燥 “小伤寒”较常见
从秋分节气开始,秋燥的症状由温燥转入凉燥。秋分以前天气有暑热之余气,称之为温燥;秋分之后天气渐渐显露寒凉,称之为凉燥。
当然,温燥与凉燥还与人的体质有关,体质阴虚者,易出现温燥;体质阳虚者,易出现凉燥。凉燥与温燥不同,它发热比较轻,而恶寒较重,表现为头痛、鼻塞、无汗、咽喉发痒或干痛、口干唇燥、咳嗽、吐清稀痰、舌苔薄白而干等。在治疗方面,中医常把凉燥当成“小伤寒”考虑。所谓“小伤寒”就是凉性感冒。常常会用桂枝汤(丸)、荆防败毒散治疗。只是在治疗方药中,要加一点养阴润肺药,如沙参、玉竹、麦冬、百合等,以防辛温药过于温燥伤及肺阴。
平衡阴阳为主 温性食物可增加
深秋饮食方面的养生,应以平衡阴阳为主线。在将要进入冬季的时节,可以用一些温性食物,以补充人体的阳气。但是,也不可食用过于辛温、燥烈的食物,否则会伤及肝肾之阴。肝肾之阴耗伤多了,阳气没有归藏之处,岂不成了“孤阳”了。
常用的温性食物有大枣、胡桃仁、大蒜、生姜、樱桃、石榴、杏、板栗、韭菜、龙眼、鸡肉、海参、羊肉、鹅蛋、荔枝等,凉性食物有西瓜、香蕉、甘蔗、白梨、菱角、荸荠、丝瓜、苦瓜、黄瓜、冬瓜、白萝卜、莲藕、竹笋、马齿苋、芹菜、海带、螃蟹等。还有一些平性食物,这类食物不偏温,不偏凉,有点中性,也是秋季经常食用的,如无花果、白果、百合、花生、黑芝麻、黑白木耳、黄花菜、土豆、黄豆、扁豆、圆白菜、芋头、大头菜、黄鱼、猪蹄、鹅肉、鹌鹑蛋、蜂蜜、牛奶等。
胃部要保暖 可选药膳进补
秋分之后,凉燥主气,易发胃肠病或使旧有的胃肠病复发,这与护养不当有密切关系。养护胃肠,不但要注意胃部的保暖,还要调节好饮食。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不吃过凉、过烫、过硬、过辣、过黏食物,避免暴饮暴食,戒烟限酒。
在配制药膳时,不妨选用一些中药,如枸杞、怀山药、黄芪、党参、茯苓、丁香、豆蔻、桂皮等,可以提高保健强身、预防疾病的功效。而罹患胃肠病的人,更要注意饮食卫生,静心调养自己的性格。适度进行户外有氧运动,如打太极拳、骑自行车、慢跑、做广播体操等,以提高自己的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