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秋季的到来,气温开始下降,人应秋天的肃杀之气,容易引发悲观、抑郁等不良情绪。而抑郁、焦虑、愤怒等会直接影响肠胃的功能,诱发各种肠胃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等。
脾虚气滞型居多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中医虽无功能性消化不良之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本病多属于中医胃痞、胃脘痛等范畴。该病病位在胃,多涉及肝、脾二脏,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FD以脾虚为本,气滞、血瘀、食积、痰湿等邪实为标,而脾虚气滞为基本病机,贯穿于疾病的始终。临床中,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中医辨证属脾虚气滞型者居多,且各个证型患者中大都兼有脾虚气滞症状,笔者在治疗本病时以健脾理气贯穿始终,方取枳术丸之意。
寒热虚实分证治
笔者曾以寒热虚实为纲,对565名FD患者证候特点进行研究,发现主要证候是脾虚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证,此四证涵盖了95.2%的患者。其中脾虚气滞证占46.4%,脾胃湿热证占22.3%,脾胃虚寒证占17.2%,寒热错杂证占9.4%。临床多可将FD分为以上四个证型, 随证加减。
脾虚气滞证 本型最为常见,多因饮食、痰湿阻滞或肝气犯胃,导致胃气郁滞,脾失健运,气机不和。临床症状:胃脘痞闷、胀痛或串痛,食后加重,食少纳呆,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伴见嗳气频作,疲乏无力,面色淡白,脉弦细。治法:健脾理气,疏肝和胃。方药以自拟脾虚气滞方加减:党参、炒白术、茯苓、枳实、木香、砂仁、莱菔子、炙甘草等。
脾胃虚寒证 本型多因脾胃虚弱日久,导致虚寒内生,健运失职,升降失司。临床症状:胃脘隐痛或痞满,喜暖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伴见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迟弱。治法:温中健脾,理气和胃。方药以自拟脾胃虚寒方加减:党参、白术、干姜、紫苏梗、厚朴、炙甘草等。
脾胃湿热证 本型多因湿热内蕴,困阻脾胃,导致气机不利。临床症状:脘腹痞满,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口中黏腻,口气重,大便黏腻不爽,苔黄腻,脉滑。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胃。方药以自拟脾胃湿热方加减:黄连、厚朴、豆豉、芦根、生薏米、栀子、荷叶等。
寒热错杂证 本型多因脾胃虚弱,寒热之邪错杂,而致脾胃升降失常,气机痞塞。临床症状:多有上热下寒和上寒下热两种表现。治法:辛开苦降,补脾和中。方药以自拟寒热错杂方加减:法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党参、甘草、莱菔子、厚朴等。
初病调气久病祛瘀
初病重在调畅气机 胃肠动力异常是FD的发病机制之一,而中医认为胃肠动力紊乱与气机失调关系密切,调畅气机必不可少,故笔者用药多加枳实、佛手、香橼、木香、砂仁、大腹皮、槟榔等行气之品。气机升降平衡,有赖于五脏协同作用,各司其职,以至和调。《临证指南医案》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和胃降气必不可少,多选用紫苏梗、莱菔子、厚朴、旋覆花、代赭石等降气之品,使胃气得降,壅滞得通。脾主升清,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在注意和降胃气的同时根据病情酌加升提脾气之品。“肺主一身之气”,加入宣肺之苏叶、旋覆花、紫苑等宣通肺气,以降上逆之胃气;或加苏子、瓜蒌、苦杏仁等肃降肺气,肺气降则肝有所制,脾胃亦安。
病久还宜祛瘀通络 胃为多气多血之腑,FD病人多病程较长,久病必瘀,笔者遣方用药多加三七粉、生蒲黄、丹参、玫瑰花、川芎等活血化瘀之品。血之运行,靠气的推动掣引,瘀血之活化,离不开气的流动鼓舞,治疗应循“活血以调气为先”。调气既包括益气固本、扶正以祛瘀,又含有理气以助血运之意,故首先应辨别气之虚实。气虚血瘀者,加用生黄芪、党参、白术等补气之品,推动血运,又可达到祛瘀而不伤正。气滞血瘀者,祛瘀的同时佐以木香、砂仁、苏梗、佛手等行气之品,如此逐瘀通络,气血并调。对于部分病势缠绵的患者,胃痛久治不愈,其必有痰瘀浊毒壅滞血络,选用全蝎、地龙、丝瓜络、路路通等化痰祛瘀通络,攻剔其痼疾。
疼痛不忘制酸和胃 饥时疼痛,得食痛缓或夜间痛甚者多与胃酸分泌相关,治疗中多用煅瓦楞子、浙贝等制酸止痛。肝侮脾胃而“曲直作酸”,肝旺者酸重,对于伴有胁肋胀痛,嗳气频作,嘈杂泛酸者,加用左金丸以清肝和胃、制酸止痛。方中重用黄连,既清泄肝火,又泻心火,此即“实则泻其子”之意;少佐辛热之吴茱萸,既疏肝经郁火,又制黄连之寒,防其寒凉伐胃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