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炎症性肠病患者由于缺乏对疾病的认识,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有人也因此走了很多弯路。担心肠道溃疡癌变、担心排便急带来的尴尬、担心手术后会复发、担心肠粘连……各种担心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焦虑抑郁与身体不适并存,增加了治疗困难。
炎症性肠病(IBD)主要是指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血等。病程均为慢性病程,也有呈急性发作,因此其治疗也是需要较长的时间。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患者常见的误区有以下几个方面:
误区一
便血不用查自己吃点药就行
便血是炎症性肠病活动的重要标志。有些病人对长期少量便血习以为常,自认为是结肠炎症所致,而不去查找出现便血的原因,自行服药,包括抗生素、中药,甚至应用止血药物。
其实大便带血的原因很多,出现便鲜血可以是肛门疾病的表现,包括痔疮、肛裂、肛管癌,也可以是直肠或结肠病变。结肠息肉发生在直肠呈间歇性便血,颜色鲜红,一般量不多,大便时无不适感,血常附于粪块表面。结肠癌表现为持续性、慢性带黏液血便,与粪便混在一起,粪便变细,大便次数增多,有时只解出一些血或黏液而无粪便。
便血只是炎症性肠病疾病活动的一方面,导致疾病长期活动不缓解的因素很多,除本病因素外,还与饮食、病毒或细菌感染、药物、菌群失调等多种因素有关,需要仔细分析。患者如果有身体不适应及时就诊,进行必要的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缓解便血的症状。
误区二
炎症性肠病症状都在肠道内
有位女患者发生下肢皮肤的溃疡,范围越来越大,于是做了植皮手术,患处愈合。然而不久,另一部位皮肤又出现坏疽。皮肤科医生追问既往史发现患者有多年炎症性肠病,于是按结肠炎治疗,皮肤坏疽未再复发。
炎症性肠病有很多肠外表现,有人对比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患者出现肠外表现的情况。肠外表现主要为骨关节病变、口腔溃疡、肝胆疾病表现、皮肤及眼部疾病表现,另外有些皮肤上的外瘘也是炎症性肠病的表现,不容忽视。
另外,在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位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长期服用华法林治疗,3年前又确诊为克罗恩病,加用美沙拉嗪口服,不久即发生消化道大出血,险些丧命。因此,治疗其他系统疾病时,特别是需要服用非甾体类止痛药物时,要注意药物对肠道黏膜的损害,服药期间要密切注意炎症性肠病复发的迹象。
误区三
炎症性肠病患者要严格忌口
炎症性肠病的患者大多比较重视肠道养生。有些患者确诊后开始严格限制饮食,甚至不吃肉、不吃鸡蛋。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确对饮食较敏感,在腹腔手术后、某些检查前(如结肠镜检查)或疾病复发期间,可能需要采用肠内或肠外营养治疗。但是在病情减轻后就应开始恢复饮食,从无渣饮食开始逐渐适应。如果患者对无渣液体饮食的消化状况持续良好,可以考虑转变为流质饮食或清淡的饮食。
轻中度的初发或疾病复发患者,饮食以柔软、易消化、营养丰富、有足够的热量为原则,宜少食多餐,并补充足量维生素,尽量做到膳食平衡。忌生冷、肥厚、黏腻、刺激之品,乳糖不耐受者慎食牛奶及其他乳类制品。
误区四
症状消失了就可以停药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久治不愈,症状时好时坏。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均可消失。有些人在症状消失后便自行停药,结果过不了多久又会复发。
在非发病期,患者仍应坚持服药,巩固治疗效果,提高黏膜愈合率,这被称作维持治疗。规范的维持治疗可以降低发作频率,从而避免因反复发作而出现各种并发症,如溃疡性结肠炎癌变、克罗恩病的肠梗阻、脓肿、瘘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