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孔令敏 王苏平 陈 飞
在今年的两会上,怎么才能让老百姓吃得安心、用得放心,成为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杜绝针对药品标准造假
政协委员、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研究员王国治认为,像三鹿奶粉这种针对食品标准造假的行为在药品中同样存在。如在化学药品中,不法分子会利用原有检测诺氟沙星胶囊含量测定方法无专属性的缺点,采用欺骗手段掺进非药品制假。这些药品有的甚至能通过药品检验,得到“合格”报告。“合格”报告成为假药的护身符,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可能造成极大危害。
王国治认为,产生这种针对药品标准的造假主要原因有:我国药品价格虚高的主因在流通领域,这一问题未解决,发改委的几次药品降价直接影响到药品生产企业的赢利;此外,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目的是要体现药品优质优价,但在实际操作中,价格是评标的主要依据,压低报价是确保中标的基本手段;部分企业在降低药价的同时只能以次充好以保持利润。
药品生产企业的质保部门是监督药品生产企业按规定生产并保证药品质量的部门,但在造假企业中,这一部门形同虚设。
为扭转GMP检查中无法对生产过程实施有效监督的局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针对药品生产环节加强了对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管和跟踪检查,尤其是对风险较大的生产企业实行驻厂监督员制度,但对这些造假企业驻厂监督员并未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为解决这一问题,王国治建议,加大对打击药品造假的宣传力度和对药品造假企业的处罚力度,发现造假药品予以吊销生产文号并予以经济重罚。对药品生产企业的质量保证部门负责人进行集中培训,持证上岗。
监管不能各管一段
对于频发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严慧英认为,这些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当前特定条件下社会、经济、道德因素多方作用的结果。因此,解决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不能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从完善法律、强化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等多方面着手。
她认为,目前,我国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模式是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管理为辅,几个部门各管一段。但由于涉及部门多、环节多,出现了很多监管盲点和责任不明确的现象。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社会要求建立一个依法行政、协调高效、权责一致、问责明晰的监管体制的呼声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