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年前开始23岁的武汉小伙张明平静的生活就被打乱了。他发现自己右手中指关节的背侧长出了一个豌豆大的包块,摸起来软软的,不痛不痒。起先他并没有在意,谁知此后竟然在其他部位陆陆续续长出十几个这种包块。这些包块主要分布于关节附近的背侧,而且左右侧对称性生长。现在小张的双侧多个手指、肘关节、臀部、膝关节以及脚踝甚至背部都出现了包块,最大的有乒乓球那么大,最小的有黄豆大,有的是扁平的,有的明显突起于皮肤。小张及家人十分焦虑,以为自己得了癌症并到了晚期,发生全身转移了。
武汉协和医院外科医生把小张臀部最大的一个包块切下来做病理切片检查,病理医生在显微镜下揭开了谜团。原来“罪魁祸首”竟然是高脂血症。小张的血液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均远远超过了正常值,吞噬这些脂质的组织细胞大量聚集于皮下引起纤维化,导致形成了这些包块。这种疾病在病理学上称为多发性结节性黄色瘤,多具有家族遗传性。
黄色瘤患者要降脂
多发性结节性黄色瘤是皮肤黄色瘤的一种特殊类型。皮肤黄色瘤脂质代谢障碍性疾病并非真性肿瘤,通常是人体高血脂在体表的一种表现。一般认为是血脂溢出血管引起的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故见病变内出现大量含脂质的组织细胞聚集。
根据黄色瘤的发病部位和肉眼所见的外观特点,常将其分为下述几种类型:结节性黄色瘤、扁平黄色瘤、发疹性黄色瘤、眼睑黄色瘤。除上述几种浅位黄色瘤类型外,也可发生深部黄色瘤,其好发于肌腱和滑膜。肌腱黄色瘤多见于高脂血症患者。另有一种特殊型黄色瘤病,叫脑肌腱黄色瘤病,为罕见的遗传性疾病,患者表现有痴呆、共济失调、白内障和双侧跟腱黄色瘤。此病表现为胆酸合成障碍导致胆固醇在神经和肌腱沉积。
黄色瘤多位于体表,易于发现,是脂质代谢障碍的信号。原发性黄色瘤多有遗传基因的异常,继发性黄色瘤系指因其他疾病引起脂质代谢障碍、血脂增高所致的黄色瘤,如糖尿病、胆汁性肝硬化、骨髓瘤和淋巴瘤等。
黄色瘤患者宜尽早就医,尽快找到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疗措施,以免病损持续增大。轻则损坏面容及美观,重则导致关节功能障碍,甚至损坏重要脏器。对合并高脂蛋白血症者,根据不同类型分别控制饮食,给予低脂、低糖饮食。同时可服用降脂药如消胆胺、安妥明、烟酸等;对局限性、数目少而小的皮损,可用电分解、电凝、激光或液氮冷冻去除,较大者可行外科切除。
黄色瘤患者饮食要低胆固醇
两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的黄色瘤
胃黄色瘤 又称脂质小岛,胃镜下表现为黄白色结节样隆起, 单个或多个,可发生在胃的任何部位,属于良性病变,在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中较为常见。常并发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发肠上皮化生、幽门螺杆菌阳性、异型增生,偶可合并胃癌。
胃黄色瘤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慢性炎症刺激、原发或继发性血脂过高、年龄大、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胆囊胆固醇性息肉 胆囊胆固醇性息肉是最常见的胆囊瘤样病变。它是由于胆固醇代谢的局部紊乱,造成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增高,而沉积于胆囊黏膜固有膜,组织细胞吞噬胆固醇成为泡沫细胞,逐渐形成了向黏膜表面突起的胆囊增生性疾病。可能与喜欢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工作紧张、饮食不规律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胆固醇性息肉无肿瘤倾向,也不可能恶变,但是有可能发展成为胆囊结石或并发慢性胆囊炎。对不伴有胆囊结石、b超提示体积小于4mm且无明显临床症状的胆囊胆固醇性息肉患者,应随访观察,不宜外科手术治疗。
胆囊胆固醇性息肉患者的饮食须注意低胆固醇饮食,尤其是晚上,应避免进食高胆固醇类食品,如鸡蛋(尤其是蛋黄)、肥肉、海鲜、无鳞鱼类、动物内脏等。
此外饮食要规律、早餐要吃好。人体内肝脏分泌的胆汁存储入胆囊内,而胆汁的功能主要是消化油性食物。如果不吃早餐,则晚上分泌的胆汁利用不上,存留于胆囊内,胆汁在胆囊内滞留时间过长,即可刺激胆囊形成胆囊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大、增多,所以早餐最好吃些含植物油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