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支架介入再狭窄一直限制着这一技术的发展,由此最初占主导地位的金属裸支架逐渐让位于药物支架,而学界对此依然争论不休。如今,我国学者最新发明的磁性支架是否会成为下一个焦点呢?
在全军重点科研基金资助下,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贾国良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历时四年完成的《冠状动脉磁性支架防治PCI术后再狭窄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首次提出血管内磁性支架的新理论和新技术,这一研究成果已荣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
对于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从根本上祛除了冠心病的发病基础,已成为目前内科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措施之一。但PCI术后有一定的冠状动脉再狭窄率(RS),严重影响了它的中、远期疗效。寻找安全有效的措施防治RS,是介入心脏病学的一个迫切问题。
临床上所用冠脉内支架的主要组成元素如镍、钛、铁、铬等本身是弱磁性物质,它们在强磁场中可被磁化。贾国良教授等就利用这个特性,将支架置于体外恒磁场内使支架获得磁性,并对磁化支架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支架的有效磁场持续时间可达12~24月。
在动物体内实验结果显示,磁场具有抗炎、抗氧化、促进内皮修复的综合作用。磁性支架置入冠状动脉后,在局部形成一个弱的恒磁场能够抑制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促进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从而预防PCI术后再狭窄的发生。
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磁性支架的置入可明显减少术中内皮素-1合成和释放,减少术后活性氧介质的生产,并有减轻局部炎症反应的作用。现已为544名冠心病或心梗患者完成PCI术,共放置磁性支架1019枚。经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表明磁性支架可使PCI术后的支架再狭窄率由原来的21%降至5%以下。
(张中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