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孙国根)历经7年艰苦研究,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金泰廙教授领衔的金属毒理课题组日前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人群中存在镉中毒易感人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对镉接触人员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筛查,避免易感人群镉中毒。
镉是一种重金属,广泛应用于冶炼、合金制造、电镀、玻璃、油漆、颜料、照相材料、光电池、蓄电池、原子反应堆等工业项目。1993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镉列为人类致癌物。目前我国每年由工业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的镉总量有680余吨。近年来,随着电子行业迅猛发展,镉的需求量和产量逐年增加,导致其职业性接触者大增。
金泰廙教授领衔的金属毒理课题组,从“镉引起肾脏损伤”入手,完成了“金属硫蛋白、金属硫蛋白抗体与镉致健康损害” 的研究,阐明金属硫蛋白和金属硫蛋白抗体与镉致肾损伤的剂量效应关系。
据介绍,金属硫蛋白广泛存在于人体中,可以调节人体内锌、铜等微量元素的平衡,而人体内锌、铜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健康。研究发现,正常人接触镉后,体内金属硫蛋白含量会增高,与镉结合,可降低镉对人体的毒性作用。但少部分人由于遗传等因素,接触镉后体内产生的金属硫蛋白量较少,这些人正是镉中毒易感人群。
研究还发现,金属硫蛋白和金属硫蛋白抗体可以作为筛选镉中毒易感人群的特异生物标志物。课题组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800多位环境镉接触者和100多位职业镉接触者进行筛查,成功检测出镉中毒易感人群。该研究为保护镉中毒易感人群避免镉侵害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研究成果已获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金泰廙教授被评为全国预防医学优秀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