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第四军医大学医疗扶贫支援西部建设

2018-12-13 10:49:09浏览:988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丁继东 王坤 本报记者 范炬炜   2008年元旦前两天,延安城边,“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迎新春送温暖西部行’医疗队义诊服务
丁继东 王坤 本报记者 范炬炜  
     
  2008年元旦前两天,延安城边,“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迎新春送温暖西部行’医疗队义诊服务”的横幅下人头攒动,一位姓刘的延安老大娘拿着专家刚刚为她写好的健康检查意见挤出义诊人群,乐呵呵地对记者说:“这些解放军啊,常来我们延安,找他们看病,不难,也不贵,我们心里暖着咧。” 

  自1992年至今,四医大陆续与西部6省区28家医院建立了军民共建关系,共向西部贫困地区派遣医疗队500多支,先后有5000多人次的专家教授参加到医疗扶贫工作中,西部贫困地区受惠患者达10万多人次。对于这样一支支扶贫医疗队,当地群众称赞他们是“共产党派来的健康使者”。 

      服务人民,我们无任何条件可讲 

  西部贫困地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四医大人情感深处的一个结。1992年,四医大党委经与陕西省双拥部门联系,做出了以医疗扶贫为重点、兼顾推动西部贫困地区医疗发展的决定。从那一刻起,以军民共建的方式尽力解决西部贫困地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成了四医大人的追求。同年10月,第一支医疗队带着全体四医大人对老区人民的一片深情厚谊,向着革命圣地延安出发了。 

  十几年后的今天,第四军医大学校长樊代明、政委孙长新谈起以医疗扶贫方式支援西部建设的话题时,目光里流露着深情:过去,延安等革命老区的群众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付出了巨大牺牲。我们地处西部,是人民的子弟兵,就应当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尽可能多地为老区人民提供医疗服务保障,这是情感所驱,更是职责所系。回报衣食父母,我们没有任何条件可讲。  
  
  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院内的“军民共建纪念碑”前,该院心脏中心马小川教授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3年前的一个清晨,四医大西京医院心脏病专家贾国梁教授接到来自延安的电话,称一位患者急发心脏病,希望贾教授能够火速赶往延安对患者进行现场紧急救治。放下电话,贾教授就踏上了前往延安的行程。上午11点半到达,中午1点多钟就展开了手术,等到病人被安全推出手术室时,已是晚上8点多钟,延安的夜空升起繁星点点。 

  在病人床前仔细观察病情半个多小时后,贾教授决定当夜启程返回西安。这让当时在场的马小川教授心中不忍:“您忙了一天,怎么也得吃了晚饭再走吧。”贾教授说:“带些点心在路上对付一下就行了,晚饭一定要赶回西安吃。”马小川不解,忙问为什么?贾教授被追问得无奈,这才如实相告:“今天是我生日,家里老伴、孙子和学生还在等我呢。”马小川只觉得鼻子发酸,后来他得知,贾教授赶到家里时已是次日凌晨一点多钟,家人和学生们一直都在等他。 

  距延安数百公里,还有一个医疗条件更为简陋的贫困地区——神木县。作为曾被派往神木县的医疗队队员,四医大消化内科张宏博教授曾在那里支边整整一年。当得知他要结束支边任务回西安时,与他结下深厚情谊的神木县乡亲纷纷赶来送行,不少人拿出鸡蛋、花生等执意往他怀里塞,都被张宏博一一谢绝了。他动情地说:“我也是农民的后代,知道农民挣钱不容易,如果收了你们的礼,我良心上会不安的呀。” 

  这样的故事,在四医大人与西部群众之间多如繁星。 

  医疗扶贫,从“输血”走向“造血” 

  延安大学校园内,迎接2008年的元旦晚会,是一场“第四军医大学专家教授精品讲座”。  
    
  大教室里,连过道上都挤满了人。第一个上讲台的是从事麻醉学研究的熊利泽教授。他一场仅12分钟的讲座,竟7次被掌声打断。之后,肝胆外科窦科峰、整形外科郭树忠、耳鼻喉科邱建华、骨科王臻、内分泌科姬秋和等专家教授陆续走上讲台,诙谐的语言、生动的描述、殷实的成果以及科学的分析论证,赢得一次又一次掌声。讲座结束了,不少人久久不愿离去。延大附属医院的方锦瑜主治医师连声感叹:“受益匪浅,原来课是可以这样讲的啊!” 

  没有人统计过,类似的以引导西部医疗人员提高业务素质的讲座到底进行过多少回。人们只记得,小到专家教授深入科室进行的只有数十人参加的小讲座,大到院士专家在操场上给数千人作的大型健康知识讲座,来自军队的医学专家们把凝聚着自己心血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献给西部人民。四医大人始终坚定地认为:医疗扶贫,“造血”比“输血”更为重要。 

  12年前,延安的陈女士不幸患了脑垂体瘤,就在她觉得生命已走到尽头的时候,传来了四医大与当地医院结成共建对子的消息。抱着一线希望,她找到了前来延安进行医疗帮扶工作的章翔教授。让陈女士没有想到的是,章翔等专家很快就为她做了检查,并应用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经鼻腔行脑垂体瘤切除术”新方法,为她成功施行了手术,开了延安地区治疗该病的先河。此后,在四医大的具体帮助指导下,这项先进的治疗技术被延安地区医务人员掌握,如今已有30多位患脑垂体瘤的患者不出延安就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 

  延大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屈丽萍对此感慨良多。与四医大共建的第二年,四医大西京医院邱建华主任帮助他们开展了第一例喉癌手术加颈部扩清术。屈丽萍将此形容为“星星之火”。自此以后,在不到6年时间里,屈丽萍所在的科室渐渐从一个基本无法施行大手术的科室,一跃成为陕北地区同类疾病治疗的“排头兵”。  
    
  “造血”功能的强化,不仅使西部贫困地区医疗单位的业务技能整体提升,也使其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延大附属医院院长马柏林说:“共建前,我们医院全年的经济收益只有5000万元,而去年已突破3亿元大关。这些成就与第四军医大学在我们这里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医疗队,有直接关系。” 

  真情互动,把最好的医术献给老区 

  元旦前一天,华山脚下的荣誉军人医院里热闹非凡。在这里生活和居住的荣誉军人们或是自己摇着轮椅,或是在工作人员的陪护下,纷纷来到第四军医大学赴华阴医疗队义诊现场,就自己关心的健康问题向四医大的专家们咨询。 

  记者在义诊现场注意到一位坐着轮椅的老人,他似乎没有什么问题需要请教,只是安详地看着眼前的一切,嘴角微微带着笑意。记者好奇地上前与老人攀谈起来,他叫陈开德,是一位残疾军人。他告诉记者,他已经几次报过病危,只因荣誉军人医院与四医大附属唐都医院建立了共建体系,每次发病时,他或是通过绿色通道直接被送到四医大进行抢救,或是在荣誉军人医院的病房里接受从西安赶过来的四医大专家救治,每一次都平安脱险。听说四医大的医疗队来了,他想来现场看看那些为荣誉军人做出奉献的专家教授们。 

  “迎新春送温暖西部行”医疗队队员、四医大口腔医院教授张玉梅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通过有重点地共建帮扶,形成了从四医大到地区医院再到乡镇村卫生所的缜密医疗网络体系和就医绿色通道。” 

  2006年5月的一天,四医大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的病房里传来闫红红和闫燕琴两姐妹欢快的笑声。10年来,这对来自西部贫困家庭的姐妹遭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姐妹俩从小易患感冒,时常昏迷不醒,经诊断患有心脏病,但一家人经济拮据,仅靠山坡上不多的枣树维持生活,根本无力担负巨额手术费用。幸运的是,两姐妹同时成为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献爱心活动的受益者。医护人员成功地为她们实施了心脏房缺、室缺手术,并减免了医疗费用。  
  
 
  近年来,四医大采用微波灭活骨癌手术、小肠和肝脏移植术、“换脸”整形术、全口牙齿种植术、下颌再造术等100多项国内领先的特色救治技术,为西部地区百万疑难杂症患者解除了病痛,并为贫困群众减免医疗费达7000余万元。 

  告别陕北老区时,2008年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遥望被积雪覆盖的黄土高原,聆听耳机里传出的高亢嘹亮的信天游,我们的心里也扬起希望之帆:一个新的春天已经来临,老区人的身体一定会更健康,他们的生活一定会更美好!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布病疫情有快速蔓延趋势

上一篇:

争当和谐社会的医疗尖兵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