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陈 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鼠疫布鲁氏菌病预防控制基地最新疫情统计显示,截止到11月30日,2008年全国共报告人间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病例28281例,较2007年同期上升了40.40%,发病率达到2.15/10万,首次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1963年的历史最高水平。专家分析说,近十年来布病报告病例数和发病率持续上升,疫情有快速蔓延趋势。
据介绍,布病为人畜共患传染病。人由于接触患病动物及其产品而发病,主要传播途径有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或经消化道、呼吸道而感染。人感染后可发生关节炎、神经炎、肝脾肿大、睾丸及附睾炎等。急性感染患者按疗程服药基本可以治愈,而一旦由急性期转入慢性期则难以治愈,患者终身受疼痛困扰。人间布病为法定乙类传染病,感染者以从事畜牧业养殖、运输和屠宰加工的农牧民为主。因布病可通过未经充分灭菌的肉、奶制品传播,近年来城镇发病数也在增多。
布病疫区范围目前已涉及全国至少24个省(区、市),有的地区报告病例数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35.51%。专家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各地畜牧业经济快速发展,牲畜存栏量大,交易频繁,流动性强,而免疫和检疫工作严重滞后,病畜捕杀难以落实,一个传染源可造成多点疫情发生。
卫生部布病专家咨询组组长冮森林介绍,人畜共患病防治离不开卫生与农业等多部门的密切配合。布病的预防关键是牲畜免疫、检疫和病畜捕杀,消除传染源。同时,要对农牧民进行健康教育,规范养殖,加强其自我防护和治病意识。
据统计,目前布病急性转慢性的比例在30%~70%之间。卫生部布病专家咨询组建议国家对布病急性感染期农牧民实行补偿治疗政策,避免慢性病例增多,降低医疗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