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如何啃动医患纠纷“硬骨头”

2018-12-13 10:50:05浏览:899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新华社记者周婷玉邹声文杨维汉□   近年来,我国医疗纠纷逐年上升,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如何界定医疗损害责任,成为全国

  □新华社记者   周婷玉  邹声文  杨维汉□

  近年来,我国医疗纠纷逐年上升,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如何界定医疗损害责任,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审议的侵权责任法草案的重要内容。

  全国人大法律委副主任委员李适时22日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汇报时指出,妥善处理医疗纠纷,既要切实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也要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此前,我国医疗事故的处理主要是依据国务院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而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但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提高,以及医疗体制等问题,医疗纠纷越来越多,成为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因素之一,也成为司法审判中难啃的“硬骨头”。

  为适应新情况需要,侵权责任法草案针对日常生活中的不同情况,就医疗损害责任进行分别规定,充分体现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的原则。

  对诊疗损害实行过错责任

  首先草案明确对诊疗损害实行过错责任。草案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务人员有过错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一条款意味着受害人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医务人员是有过错的,才能要求其赔偿。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国外关于医疗损害的立法绝大多数也都是采用过错责任。但我国目前医疗事故均需医疗机构反证。

  煤炭总医院院长王明晓说,目前我国医疗纠纷处理中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很不合理,门诊病历由患者保管,住院病历也是开放的,如果患者取走其中几张医院就很难拿出证据。

  “更重要的是‘举证责任倒置’最终会损害患者的利益。”王明晓说,举证责任全归为医院,医院为了规避风险,就会对患者实施过度检查医疗或干脆不作为。

  比如一个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一般按感冒常规治疗就可以,但为了自我保护,医生就会让患者先拍一张胸片。“现在的‘看病贵’跟现行举证规定不无关系。”王明晓说。

  但实行过错责任时,医患之间信息完全不对等,受害人很可能由于缺乏医学知识而无法找出医务人员的过错。对于这一实际情况,草案中也有所考虑,并规定了三种需由医疗机构举证的情形: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诊疗规范的;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的;伪造或者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的。

  未尽告知义务造成损害须赔偿

  同时,草案还明确了医务人员未尽告知义务的赔偿责任。草案规定,医务人员在一般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简要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医务人员没有尽到告知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王明晓说,医生履行告知义务是必须的,在工作中也一直是这样执行的。但是医院经常会碰到抢救危急患者的情况,如发生交通事故,受害人家属不在身边,这时要不要采取措施?甚至还会出现像“孕妇拒签事件”这样的特例,家属不同意实施手术,这时又怎么办?

  针对这些情况,草案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因抢救危急患者等紧急情况,难以取得患者或其近亲属同意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立即实施相应的医疗措施。但王明晓指出,在规定医院可以采取措施抢救患者的同时,还应明确相关免责条款。

  此外,草案也对患者的义务作出规定:患者应当向医务人员告知与诊疗活动有关的病情、病史等情况,配合医务人员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治疗。患者未尽到该项义务,造成误诊等损害的,医务人员不承担赔偿责任。

  药械缺陷致损害索赔有规定

  草案还规定,因药品、消毒药剂、医疗器械的缺陷造成患者损害的,患者可以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也可以向生产者请求赔偿。医疗机构赔偿后,属于生产者等第三人责任的,有权向生产者等第三人追偿。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人说:“依照这一条款,哪怕是医疗器械的质量问题,患者请求赔偿时,医院也要先行赔付给患者,之后医院可再向生产者追偿。”

  草案规定,医务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实施合理的诊疗行为,不得采取过度检查等不必要的诊疗行为。医疗机构如违反规定,应当退回不必要诊疗的费用,造成患者其他损害的,还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这些规定都是为了更好地保障患者权益。”这位负责人表示。


  链接

  侵权责任制度实行过错和无过错相结合

  全国人大常委会22日开始审议的侵权责任法草案明确规定,我国侵权责任制度实行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相结合的原则。

  过错责任原则是指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必须有过错才承担侵权责任。

  草案规定,因过错侵害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根据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同时草案还规定,行为人没有过错,法律规定也要承担侵权责任的,依照其规定。

  民事立法首次纳入精神损害赔偿

  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22日开始审议的侵权责任法草案首次以民事立法的形式,对精神损害如何赔偿作出了具体规定:“侵害他人生命权、健康权,造成死亡的,受害人的近亲属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造成残疾的,受害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故意侵害他人人格权、身份权,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受害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有关专家指出,精神损害赔偿在中国立法过程中逐步得到确立,说明立法者非常关注受害人精神层面受到的损害。这是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宪法理念在立法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侵权责任法草案对精神损害赔偿作了规定,并不意味着受害人可以随便说自己受到了精神损害就能认定为精神损害。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负责人表示,侵权责任法草案对于精神损害赔偿作了严格限制。

  考虑到现实中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情况非常复杂,侵权责任法草案未对赔偿标准作出统一的规定。有关专家表示,具体标准可由司法机关根据审判实践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作出具体解释。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医疗队赴高原部队健康巡诊

上一篇:

使用一种骨质疏松药要注意患者疼痛信息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