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胸外科教授 蒋耀光 王如文
一次吞服约10ml强酸或强碱等腐蚀性物质即可引起食管的严重损伤,这在临床中并不少见。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有效预防食管烧伤后瘢痕狭窄形成,明显影响着治疗后长期的生活质量。然而,尽管国内外学者采用了药物、食管扩张和食管腔内置管等多种方式,预防烧伤后的食管狭窄依然困难重重。
困难一 药物治疗 疗效有限
对于烧伤后食管狭窄的预防,目前在国外常用的药物中,除糖皮质激素对中等程度的食管烧伤有效并用于临床外,其他研究的药物尚未应用于临床,即便是糖皮质激素,其预防效果也差强人意。
几年前,我们偶然在一篇报道中看到,用于治疗结核病的异烟肼能够抑制赖氨酸激酶的活性,联想到后者与胶原蛋白的合成相关,我们猜想异烟肼也许能抑制食管内的瘢痕形成。其后,动物实验中发现异烟肼治疗组食管狭窄部的管径、食管顺应性均显著大于烧伤对照组,也明显大于激素治疗组。病理图像分析胶原密度和胶原含量显著低于烧伤对照组,也显著低于激素治疗组,有显著减轻食管烧伤后瘢痕狭窄形成的作用,其效果明显优于糖皮质激素。
困难二 置管扩张 难以持久
食管扩张在欧美国家许多中心的应用成功率只有33%~65%,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治疗难以持久。研究表明,食管烧伤后瘢痕生长收缩会持续长达6个月。在传统食管腔内置管后,需由一根小导管固定于鼻腔外,但食管的蠕动力量很大,患者很难耐受长期牵拉,因而治疗通常只能持续四周,当食管内置管移出后,食管会继续收缩,并导致最终治疗失败。在我国,也有些患者需要反复多次扩张,持续时间达一年,多数病人特别是农村病人难以达到规范化治疗。
为解决这个难题,我们改良了置管的放置方法。在胃部造瘘,置管除一端固定于鼻腔外,另一端通过造瘘口固定于腹壁,二者同时分担压力,患者比较容易耐受,使置管时间延长到4~6个月。同时,留下的造瘘口还可以在必要时为患者提供饲食。另一方面,以往的研究表明,对于皮肤组织进行压迫达到一定强度时,可阻止瘢痕形成。受此启发,我们对食管黏膜组织进行了压力试验,结果表明同样可以抑制瘢痕形成。因此,我们创新设计了可膨胀式扩张置管,即在置管外加一加压的气囊,起到充气扩张食管的作用,配合置管的使用,治愈率达到95%。(邹争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