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医院 张新平
作为临床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基底细胞癌(BCC)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病在临床及组织学上具有多发性和复发性特征,局部破坏性大,较少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远隔转移也较为少见。有学者从抑癌基因的突变失活、蛋白介导的细胞凋亡等角度解释BCC的发生机制。同时考虑到一氧化氮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信使分子,我们进行了“一氧化氮合酶(NOS)在基底细胞癌中表达及免疫组化研究”。
我们利用免疫组化方法,首次检测了40名基底细胞癌患者的病理标本。结果显示iNOS可由炎性细胞及肿瘤细胞激活,释放大量的一氧化氮,后者通过抑制和杀伤肿瘤细胞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使BCC生长缓慢。同时iNOS活性的增加,反映了肿瘤细胞的增殖,刺激肿瘤细胞的侵袭性行为,促进BCC的发生发展。
临床上,BCC又被称侵蚀性溃疡,碰之易于出血。本实验发现,在BCC的肿块团块上方,即接近真皮浅层处,可见明显扩张的血管,且管腔大,而在肿瘤团块间质中血管扩张并不显著,甚至很少见;使得BCC生长缓慢、极少发生转移,故不支持iNOS在基底细胞癌中促进肿瘤血管形成的作用机制。
研究还发现:eNOS在病理情况下,可增加肿瘤血管通透性、促进肿瘤的生长与转移,而在BCC中呈现低度表达。这就进一步支持了BCC生长缓慢、极少发生转移的生物学特性。同时,iNOS活性的增加,反映了肿瘤细胞的增殖及侵袭性行为,如局部形成侵蚀性溃疡,尤其是发生于眼睑、鼻翼等处时,若治疗不及时就可侵及眼结膜和鼻腔,加快BCC的发展进程。
由此得出结论,一氧化氮作为生物体内重要的信使分子,当其活性增加时,可反映基底细胞癌(BCC)的增殖,刺激肿瘤细胞的侵袭性行为,促进BCC的发生和发展。这有助于加深对BCC发生、发展的认识,为探索本病的治疗新法提供科学依据。(衣晓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