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我们永远在路上

2018-12-13 10:51:03浏览:426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北京协和医院吴东   “格林斯潘先生去世后,我们希望将他的遗体制成木乃伊,放在美联储的门前,这样他就可以继续领导我们前进
北京协和医院 吴 东 
 
  “格林斯潘先生去世后,我们希望将他的遗体制成木乃伊,放在美联储的门前,这样他就可以继续领导我们前进了。”执掌美联储18年后的格林斯潘功成身退后,他的接任者伯南克开了句这样的玩笑。在格林斯潘担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期间,美国经济一派繁荣,同时实现了高增长和低通胀这一在马克思看来几乎不可能的任务。英国女王授予他“爵士”称号,表彰他对西方经济的卓越贡献。“大海航行靠舵手”,几十年里,格林斯潘似乎成了西方经济的领航人,人们对他的崇拜也达到了极点。

  然而,这一切在2008年戛然而止。金融危机来了。

  人们发现,格林斯潘长期奉行的低利率政策并没有那么美好。资金链断裂导致整个市场发生恐慌。2008年10月,已经退休3年的格林斯潘出席了国会听证会。美国议员们一路穷追猛打,逼他承认是本轮全球危机的始作俑者。无情的事实再一次证明,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永远被顶礼膜拜。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在《论自由》中写道:“我们的一些最有根据的信条,并没有可以依靠的保护……假如这挑战不被接受,或者被接受了而试验失败,我们仍然距离确定性很远,不过我们算是尽到了人类理智所允许的最大努力。”这句意味深长的话语背后蕴涵着非常浅显的道理: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绝对的真理。一句话,我们永远在路上。

  认识到科学理论的相对性对于临床医学极为重要。张孝骞教授在《漫谈临床思维》中说:“临床诊断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切忌过于自信、思想僵化、固步自封。”可是,实际工作中很多医生在临床决策时仍有绝对化的倾向。

  有些医生机械照搬临床指南治疗疾病,而不愿意研究患者个体的特殊性。就目前而言,临床指南多为国外研究的总结,是否适合国内患者尚有疑问。即使是国内的临床研究,反映的也是患者群体的共性,距离临床应用仍有距离。而医生面对的患者总有个体的差异性,如年龄有大小、病情有轻重等。临床试验很难考虑这些具体因素,因此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如果说,崇尚实证的临床研究反映了医学科学性的一面,那么审慎运用外部证据,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性和主观要求,在临床指南和现实世界之间取得平衡,则是临床医学艺术性的体现。

  还有些医生盲目崇拜复杂的诊疗技术,而不重视临床基本功的修炼。毫无疑问,新的诊疗技术能够提高医学诊断水平,但它同时又是“双刃剑”,其运用效果完全取决于医生的把握。研究表明,约半数病例通过病史和查体即可获得诊断,而不需要进行额外的检查。盲目滥用诊断技术,不仅增加医疗费用和患者痛苦,还会降低结果的可靠性,从而影响检验的效力。在临床医学实践中,任何时候医生的主体性都是第一位的。医生的经验越是丰富,所开的化验检查就越少。“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认为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不是科学的态度。

  只看到医学的科学性,忽视临床实践的社会性,也是一些医生爱犯的毛病。医者,艺也。临床医学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实际上,患者来医院求医,不仅要求医生解决身体上的病痛,也希望医生能够在心理上给予抚慰和指导。很多年轻医生容易关注检查结果的异常,而忽略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主诉很多但没有具体疾病的患者,常常简单一句“你没病”草草打发。这不仅无法让患者满意,更是背离了临床医学的宗旨。

  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宣称,一切价值都需要重估。临床医学也需要不断反思。疾病是医生竭尽全力想要战胜的对手,但我们同时知道,就像人拽着自己的头发无法离开地面一样,医学也永远无法穷尽人类自身的所有秘密。临床医学充满了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没有永远可靠的向导,我们唯一可资依赖的,只有乐于奉献的热情、勇于探索的信念,再加上一点敢于质疑的精神,这才是医学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从金融危机看医学发展”到本期已连载结束。感谢读者的关注,也感谢作者吴东医生为本版撰文。——编者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自体血回输的利弊之争

上一篇:

微创神经外科的今天和明天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