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施水泉 记者李水根)由杭州市疾控中心分子实验室主任技师叶榕领衔的《苯作业人群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表达与慢性苯中毒研究》日前完成。研究发现,当苯的含量和暴露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直接从事苯作业人群的细胞代偿修复能力会减弱。
该研究调查了浙江省数家苯作业场所,对空气苯、甲苯、二甲苯浓度进行了监测。科研人员选择101名工人为研究对象,根据工作岗位分为直接接触、间接接触和不接触三组。科研人员采集研究对象的外周血分离淋巴细胞后提取总RNA(核糖核酸),检测了与苯致DNA损伤修复有关的近10种mRNA(信使核糖核酸)表达水平,以评估这些工人在低于国家苯接触浓度环境下,身体健康是否受到影响。
研究发现,即使作业工人不定期接触低浓度的苯,其血细胞DNA也可能遭受损伤的刺激。直接接触组多项DNA损伤修复基因表达水平低于间接接触组,其修复能力可能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当苯的含量和暴露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细胞的代偿修复能力减弱。此时,细胞DNA的主要修复手段即核苷酸切除修复、非同源末端连接和双链断裂同源重组修复“失灵”,不能除去被损害的“祸根”。此时,苯这种外源性的化学物所导致的损伤就是实质性病况。接触者造血系统会表现出白细胞、红细胞与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白血病等,即不同程度的慢性苯中毒。这项课题历时3年,由来自杭州、温州、上海等6家医学院校和临床医院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
苯是生产合成橡胶、聚苯乙烯等的重要原料,也用作油、脂、树脂、油漆喷漆和氯丁橡胶等溶剂及稀释剂,还可制造各种化学制品,如苯乙烯、苯酚、环乙烷和洗涤剂、杀虫剂、油漆清除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