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晓宏 任伟锋
中国军网西安12月26日电 题:西京医院一项研究获2008年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皮肤科主任、全军皮肤病研究所所长高天文教授带领他的科研团队,经过11年的科学探索,在皮肤病研究和治疗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发现新疾病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研究项目于近日喜获08年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
上世纪60至90年代,在我国多个地区发现一种以外伤愈合后出现的皮肤肉芽肿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患,多位资深的皮肤科专家曾进行了多种病原分离、尸检等大量研究,但限于当时的条件,均未找到病因。该病临床特征为面部皮肤外伤愈合后局部出现浸润性暗红色斑块,逐渐扩大、增多,后期继发抗生素无法控制的脑感染,出现意识障碍、剧烈头痛等症状,国内近20位患者在发病1.5-4年内死于脑部损害。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一种不同于以往认识的疾病。
依据临床和病理表现特点,高天文教授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对该病的发病机理进行了艰苦细致的探索。他们收集分析了全国专家诊治过的近20例患者,总结出该病的7个要点:面、额部外伤史;外伤愈合后皮肤出现进行性暗红色斑块,从不溃破;原发皮损附近或远处可出现新的斑块;病理示真皮内炎性肉芽肿;后期出现意识障碍、剧烈头痛,但无明显的脑膜刺激征;患者全部在1.5-4年内死亡;糖皮质激素可使皮损暂时消退,但显著加速死亡。经广泛、深入地查阅感染、肿瘤等相关文献,未发现国内外相关报道;参考国内相关领域专家意见,并根据患者均有外伤史,电镜下发现细菌,组织病理改变为肉芽肿,病情凶险,患者无1例存活等情况,他们对该疾病做出了"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的命名,这是建国以来我国皮肤科学界首次发现和命名、并在国际上获得公认的重要新疾病。
随后,高天文教授等人对该疾病的治疗及发病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首次提出并证实了该病的发病假说:一是IFN-γ相关分子基因突变引起相应基因的表达和功能缺陷可能是该病发病的关键;二是被吞噬但不能被消化的细菌在巨噬细胞内形成生物膜,导致其对敏感抗生素高度抵抗。根据研究结果,明确了该病为细菌感染,证明了该病的脑损害是由引起皮肤损害的痤疮丙酸杆菌所致。他们拟定了新的治疗方案,即在应用大剂量敏感抑菌剂的同时,加用IFN-γ皮损内局部注射,必要时辅助手术切除。该治疗方案效果明显,已成功救活6位患者。
该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关注,先后在国外著名皮科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及国内期刊发表论文15篇,在国际会议上交流4次、全国及地区性学术会议上交流27次,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教材以13页的篇幅及83幅图片进行了系统的介绍,2001年入选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2007年在阿根廷召开的世界皮肤科大会上,他们的研究被安排在大会首日第一个报告。自 2001年4月组织推广应用以来,全国已有14个省市发现了该疾病,目前,西京医院皮肤科成为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疾病的全国研究及诊治中心,多数患者的生命已得以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