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打鼾伤身知多少

2018-12-06 14:08:11浏览:407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打鼾大家都比较熟悉,其实每4个中度以上打鼾患者中就有1人属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目前认为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一种

  打鼾大家都比较熟悉,其实每4个中度以上打鼾患者中就有1人属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目前认为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一种疾病,而且是一种可以引发全身多器官病变的疾病,可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甚至引起猝死。目前调查结果表明国内本病患病率达4%以上。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最为明显,它是高血压、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还可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夜间猝死。

  高血压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高血压的发生率为50%~80%,远远高于普通人群(10%~20%)。高血压患者中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发生率在20%~45%。这些患者单纯用药物降压效果不理想,而有效治疗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可使血压降至正常。

  冠心病  中老年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冠心病发生率明显增高,这是因为:一、缺氧使冠状动脉内皮受损,脂质易于沉积在内膜下。二、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红细胞增多,血液黏度增加,血流缓慢,血小板易在受损内膜表面聚集产生血栓而引起冠状动脉狭窄和闭塞。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多有肥胖、脂质代谢紊乱、血压升高等冠心病危险因素。

  心力衰竭  呼吸暂停时肺血管收缩,引起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后负荷增大,加之回心血量增多,容量增加,易促发右心衰竭。体动脉高血压增加了后负荷,可使左心室肥厚。

  夜间猝死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引发的夜间猝死多发生于老年人和婴幼儿。猝死可表现为心律失常型、心肌梗死型、急性心衰型、脑中风型、呼吸衰竭型等。

  呼吸衰竭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呼吸中枢和呼吸肌功能失调,肺通气功能下降,出现严重呼吸困难症状和体征,如紫绀、抽搐、肺水肿、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呼吸暂停时间过长可出现急性呼吸衰竭。

  夜间哮喘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可并发夜间哮喘。哮喘发作之前常有严重打鼾和呼吸暂停。

  肺心病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不但睡眠时肺动脉压升高,白天会出现肺动脉高压。长期肺动脉高压可引起右心室肥厚而致肺心病。

  慢性咽炎  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张口呼吸,易发生慢性咽炎。

  脑中风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因脑动脉硬化,血液黏度增高,低氧时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加之脑血流缓慢,易发生夜间缺血性脑中风。也可因夜间血压升高、颅内压增高而出现脑出血。

  痴呆症  老年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96%有不同程度的痴呆,认为是与严重低氧血症导致大脑功能的损害有关。儿童可因长期睡眠呼吸暂停影响智力发育,导致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

  神经精神异常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因低氧血症引起运动兴奋性增强可出现睡眠中惊叫、躁动、不安腿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还可引起躁狂症和抑郁症,表现为语言功能障碍、口齿不清、晨间头痛、白天嗜睡、行为改变、性格异常。睡眠中反复觉醒,夜间辗转不安,易诱发癫痫。

  糖尿病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可引起糖代谢紊乱、糖耐量降低、胰岛素抵抗,从而引发糖尿病。

  肢端肥大症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舌体肥厚、颈粗、肢端肥大。

  垂体和甲状腺功能减退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可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减少和甲状腺本身损害而引起功能减退。部分患者是先有甲状腺功能减退,后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生长激素分泌减少  生长激素分泌减少,可导致儿童发育停滞、延迟。

  性功能障碍  表现为夫妻性生活不和谐,男性表现为阳痿、性欲减退。

  肾功能损害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肌酐清除率降低,肾浓缩功能减退,夜尿增多。

  红细胞增多症  患者因夜间低氧血症而刺激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增多,红细胞继而增多。

  胃食管返流  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用力吸气,胸内负压更明显,导致胃食管返流。

  白天嗜睡  患者夜间睡眠质量较差,有效睡眠减少,白天嗜睡。驾车时,患者常因打瞌睡而出现车祸。据国外统计,其车祸发生率是一般驾驶员的7倍。此外,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还会使患者的学习成绩下降,工作效率降低。

  目前医学认为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特别是早期治疗效果更好。早期治疗不仅可以减轻症状,解除病痛,还可以明显减少上述合并症。然而,目前有相当多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得不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这是因为到目前为止在全国很多医疗单位,用于诊断这种病症的检查方法——多导睡眠图不能报销或只能报销一部分,至于目前已证明可以有效治疗本病的措施——呼吸机,更没有列入公费医疗或医保范畴。因此,我们强烈呼吁全社会,尤其是卫生决策部门关注本病,尽早解决本病的医疗保障问题。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走出打鼾的误区

上一篇:

防糖尿病足 关键在护理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