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北京医院检验科主任 郭 健
临床检验不同于单纯的分析测量,并非得出一个正确的数据就可以万事大吉。检验医学承担的重要职能就是要为临床医生诊断疾病、判断治疗效果和疾病预后提供实验室参考信息。很多在方法学上似乎很不错的检验项目,如果没有足够清晰的临床参考价值,也就没有实际临床意义。
现在用于肿瘤筛查的一些标志物,虽然其检测结果的假阳性率可能很低,可能只有1%、2%,这在方法学上是完全说得过去的,可是肿瘤的发病率是以十万分之几来计算的,而某一肿瘤标志物的假阳性率尽管可能只有1%,但是一旦进行大规模人群应用,就会造成大量的假阳性人群出现,而这部分人随后需要再选择CT、MRI、PET等手段再次确认是否真正得了肿瘤,会造成临床资源的无谓浪费,也给人们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另外,肿瘤标志物用于筛查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其确切的临床价值还有待深入研究。因此,新研发的检验项目必须符合临床需求。
检验项目与临床需要有距离的另一个表现是很多检验项目还缺乏适合国人、适合各年龄段(比如儿童)的参考区间。目前,不少检验项目的参考区间都是由检验仪器或试剂厂商根据国外研究结果提供的,缺乏中国人的数据,而在有些情况下,检验项目的参考区间与人种、饮食习惯是有关系的,这就有可能出现一些误差。更重要的是,很多儿童的检验参考区间也是借用成人的数值,而由于儿童与成人的差距甚至比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差距还要大,这使得将同一个参考区间用于儿童可能会产生很多临床判断上的失误。比如,包括心肌酶在内的很多酶,儿童比成人会存在30%~50%的偏差。
另外,为使检验项目更贴近临床需求,临床医生也应该尽量合理使用实验室检验。比如,临床医生为了尽早拿到检验结果,会习惯于开出“急诊化验单”,尽管这个病人的情况可能并不紧急、危重,但是标本来到检验科,急与不急仪器是无法分辨的,只能根据临床医生的要求紧急操作,而这可能会占用急诊化验室真正紧急患者的检验资源,造成临床与检验的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