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针对不同病理类型的肿瘤,采用新技术诊治颅内外沟通瘤,有效降低了手术致残率、死亡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颅内外沟通瘤是指通过先天或被破坏的颅骨间隙,同时分布于颅内外如颅腔或眼眶、鼻窦与鼻腔等部位的肿瘤。此类肿瘤多位于颅底,侵犯范围广泛,常包绕或毗邻颅内大血管或重要神经组织,解剖关系复杂,血液供应丰富,诊疗涉及多学科知识,属世界医学难题之一。以往对此类肿瘤的诊治有部分报道,但其诊断、分类名词尚未统一,治疗中手术入路与操作均为常规方式,部分手术治疗造成组织损伤大,影响面容,且费用昂贵。而且,由于肿瘤复杂的生物学特性,病人通常是在多科室诊治许久,待肿瘤长到一定体积后才能明确诊断。部分颅内外沟通瘤的切除尚需分次手术,加重了患者的负担。
西京医院神经外科医务人员依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将颅内外沟通瘤重新分类,提出颅眶沟通瘤、颅鼻沟通瘤、颅眶鼻沟通瘤与颅中窝—颞下窝沟通瘤4种基本类型。该分类有利于对颅内外沟通瘤作出正确的临床诊断,选择适合的手术方法。他们首创了一套针对不同肿瘤类型的手术入路和操作程序,如采用颅底入路联合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颅鼻沟通瘤,克服了以往经颅、面联合入路切除肿瘤造成的组织损伤大、患者恢复慢等缺点,实现了微创切除肿瘤。在肿瘤切除过程中,医生应用手术显微镜、神经导航系统与神经内窥镜等先进仪器,确保正确分辨局部解剖结构,充分切除肿瘤组织,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采用此技术治疗的150名患者术后均获满意效果,无一人死亡。(段晓宏 任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