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教授 胡大一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可救治性疾病,而实现可救治的关键是患者从起病到救治的时间,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如果在起病后1小时溶栓治疗,每治疗1000位患者,比传统治疗减少50位死亡;
如果距离起病2~6小时治疗,这一数字则锐减至30位,6~12小时减少20位死亡。
12小时后治疗效果已与传统治疗无显著差别。
美国关注AMI救治模式
在AHA学术会议上,耶鲁大学心内科Harlan Krumholz教授曾指出,美国的医院中仅大约1/3(35%)能够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到达医院90分钟内,开始介入治疗的第一次球囊扩张。
针对这种情况,美国国立心肺血管研究院呼吁要尽快改变心肌梗死救治延迟的严重情况,实施全国性D2B(Door to Balloon)行动。2006年上半年,AHA还发表减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卒中救治延迟的科学声明,指出救治延迟是这些患者得不到有效治疗的主要原因。声明还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关注社会、认知、情感因素、社会人口统计因素及疾病史对延迟的影响,应给予高危目标人群的新干预措施,不仅单纯提供关于症状识别的信息,还推荐与延迟有关的社会、认知和情感因素的识别行动等。
在按指南规定的时间之内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患者仅为一小部分,因此AHA进行了市场调研,发现在AMI患者的施治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障碍,使AMI患者没有从急诊PCI中受益。为此,AHA召集了包括患者、医师、医疗急救系统、社区医院、三级医院和医疗保险公司 ,以及质量管理和评判患者预后的专家,以判断 AMI患者目前存在和理想转运之间的巨大差距。在调研完成后,AHA发表了关于急诊冠脉介入治疗AMI患者的策略研究建议,对如何开展相关的研究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
从这里我们看到,发达国家对常见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干预形成了逐步有序推进的临床试验系统,在已获得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向深层进化。在临床实践上,不但重视具体的诊疗技术的发展 ,也重视模式与系统的大力投入和研发。
合理救治需要整套模式
北京市紧急救援科技工程建设的心血管急救研究初步结果显示,约30%左右的患者能在指南要求的时间窗内进行再灌注治疗。从表面上看,院内情况似乎和美国情况差距不远,但中国的情况可能更为复杂,目前医疗体制与管理模式存在的一些弊端使得急性心肌梗死的可救治性难以实现。如群众对心血管救助知识缺乏充分了解;院外患者被无序转送,延误救治时间;急诊接诊医生缺乏诊治经验;先收费后治疗的规矩使及早救治被延误等。
心血管医生面对这些非医疗因素导致的时间延误是束手无策的,感到非常的困惑。但是我们从另外的一个角度看问题,去思考。我们可以从这项研究中认真分析非医疗因素有哪几类,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发生救助时间延长的比例是多少?这些数据及详细的分析结果应该能帮助我们改善医疗体系,建立院外心肺复苏和有序快速转运,提高患者的救助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