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济宁医学院教授 杨志寅
我们如何理智对待恶性肿瘤的治疗(尤其老年期恶性肿瘤),恐怕不单单是医生和患者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全社会都要更新观念,全方位认真思考。
对于晚期癌症患者,不少发达国家已经放弃了以延长生存时间为主的保命治疗,对晚期肿瘤患者及经过常规治疗病情复发者,已放弃单纯去瘤治疗,取而代之以提高生存质量为主的姑息治疗。因为晚期癌症患者本来身体已很虚弱,加之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措施必然带来创伤,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导致正常细胞或组织严重损害,使其症状加重,痛苦加剧,甚至加速其死亡。有的患者本来一般状况尚可,当经过几个疗程的“狂轰滥炸”后,病情每况愈下,身体极度衰弱,一个伤风感冒或看似不重的感染很可能致其死亡。这时我们不得不反思,这些治疗的正性作用到底有多大?
负性作用的显现,反而促使我们对医学更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人类离不开医学,但对医学也不能期望过高。医学不是万能的,医学对人体的认识还很有限,我们不能盲目相信医学的“无所不能”。 尽管医学科技水平发展迅猛,不少高精尖的诊治措施用于临床,恐怕在一个较长时间内,还是有很多疾病是治愈不了的。人不可能长生不老,医学也不可能做到让人长生不死。生老病死乃客观规律,也是生命的必然过程,凡人概莫能外乎!古今中外的长生不老术,到头来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医学不能治愈所有疾病,不能治愈每一位病人。艾滋病、SARS等疾病的发现,也似乎向人类发出警示:一些新的、难以治愈的疾病还会不断出现。
在医疗需求无限趋高的当今,能否理智面对,尽量减少医疗上的无效投入,避免无谓的浪费性处置,确实需要超越感情、善待生命的理性思考。
在我国,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方面仍然固守着单纯延长生存时间的陈旧观念。子孙们为了挽救老人的生命,东挪西借,倾其所有,甚至倾家荡产。用“不惜一切代价”的方式来处置老年恶性肿瘤或一些绝症,用各种贵重药物和高端手段,延长其一段时间不长、质量极差的生命。而此时病人“痛不欲生”,认为“生不如死”。在很短的时间内,消耗大量资源,以致终末期治疗费用过高,结果是家庭和社会都承受很大负担。特别是对那些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一个绝症拖垮一个家庭,甚至是几代人或亲朋好友家的经济和亲情达到透支的边缘。这恐怕也不是患者的主观愿望,更不愿因其治疗消费,拖累到后人不能承受的境地。
不少的病例让人触目惊心。在病人救命心切而付出昂贵的医疗费用背后,值得深思的是:不论是平民百姓,工薪阶层的几万元、十几万元,还是富豪之家的几百万元,这些钱该不该花?哪些治疗措施对病人的生存质量最有价值?昂贵医疗费用之中还有医疗资源的消耗问题……因而,在医疗需求无限趋高的当今,能否理智面对,尽量减少医疗上的无效投入,避免无谓的浪费性处置,确实需要超越感情、善待生命的理性思考。
百年前弘一法师(李叔同)曾提出“小病求生,大病求死” 的观点。“小病”是指可治之病;“大病”是指绝症,或是导致生命质量十分低下的疾病。他认为,患“大病”后,与其痛苦地活着,不如早早地死去。
著名生物化学家邹承鲁患了淋巴癌,压迫了气管,医生与他商量,是否切开气管延长生命,他拒绝了:“别再折磨我了。”著名医学家吴英恺院士,在病逝两年前的遗嘱中说:“生老病死,自然规律,我已91岁,生命即将到尽头,后事必须从简……倘若发现是不治之症,不必积极治疗,尽量减少痛苦,让我自然归去……”人民军医华益慰平生给病人做了上千例手术,最后自己因胃癌晚期做了多次手术,身上插了多条管子,自己成了病人,饱受痛苦和折磨,体会到“生不如死”的感受。他托老伴转告医院领导:“不要再用贵重的药品、做昂贵的检查了。”
对于绝症,治疗的目的不是“不惜一切代价去处置”,而应是减轻其痛苦;不是用高端的手段,不计代价地延长患者一段很有限的生存时间,而是按实情进行治疗。
这里并不涉及“安乐死”的问题,因为它还有多个层面的问题需要认真商榷,很多不同观点也确实值得重视。此处我们强调的是,对于老年恶性肿瘤最重要的是规范化适度治疗。
所谓规范化适度治疗,就是从当前的医疗技术水平、经济状况出发,以临床最佳证据为依据,在与患者或家属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其意愿及选择。对病人给以恰当的处置,当然也包括综合治疗,如支持疗法、心理行为干预措施、人文关怀等。不应不及,也不应过度。适度治疗成效显著的病例在全球范围都不胜枚举,只是如何实施的问题。乍看,适度治疗是医患间的事情,其实,它需要全社会的认同和参与。因为它涉及生、老、病、死的科学理念和社会的可接受性问题。
所以,对于绝症,治疗的目的,不是“不惜一切代价去处置”,而应是减轻其痛苦;不是用高端的手段,不计代价地延长患者一段很有限的生存时间,而是按实情进行治疗。让其相对轻松地度过人世间最后时光,安详地离开这个世界。此时,注意力不能只集中在肿瘤的大小上,而应重视癌症病人的生活质量,如精神、心理、社交等多层面的支持和调养上。不少晚期肿瘤病人极度消瘦、极度衰弱,但主要症状还是疼痛。撕心裂肺的痛苦解决了,就解除了患者六成的痛苦。WHO2000年就提出要让“癌症病人不痛”,并以吗啡的消耗量来衡量一个国家在癌症治疗方面的止痛水平。
所以,对一些难以治愈的绝症,重点要转移到“照料、安慰、关怀”上。正如流传全球医学界的撒拉纳克湖畔的医学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