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金 宽)中国血吸虫病控制策略座谈会日前在京召开。卫生部疾控局和江西省卫生厅在会上宣布,经过三个流行季节(2005年~2007年)的试点和研究检测证明,针对我国湖沼型血吸虫病疫区人群反复感染提出的“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作用显著,试点地区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下降到1%以下,两个感染季节后钉螺感染率下降了93%~100%,三个感染季节后哨鼠感染率下降100%。《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前不久以原创论著形式发表了这项成果的研究论文。
据中国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教授介绍,在过去的50年中,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主要围绕消灭钉螺和人畜化疗进行综合防治,由于受环境和药物使用的局限性限制,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湖沼地区和部分山丘地区血吸虫病的流行因素和传播环节依然存在,重复感染和再感染依然严重。一些重流行区人畜血吸虫病感染率保持在3%~5%,局部地区达到30%。新的防治策略根据耕牛是湖沼地区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感染性钉螺寿命短于1年等研究结论,提出以降低人和耕牛粪便污染钉螺滋生地为核心,以控制血吸虫病传染源为主,通过实施封洲禁牧、“以机代牛”、改水改厕、渔船民粪便管理和人居环境改造,并辅以人群化疗、健康教育等,实现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的目标。
参与试点的专家指出,这种“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在试点中已经见到了显效。监测显示,新的防治策略实施半年,试点地区的人群感染率出现显著下降;30个月后原重度流行村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下降了90%以上,中度流行村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下降了75%以上,总体人群血吸虫感染率降低到1%以下,即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的标准。
据悉,在有螺地带禁牧是血防新策略的关键内容,目前新策略已经在全国5个血吸虫病流行省的90多个重流行县推广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