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任荃)当你吃完大闸蟹,面对满桌狼藉的蟹骸,可曾想到将它变废为宝?历经20年探索实践,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教授侯春林从虾蟹壳中发掘出一名外科手术的“好帮手”——它能有效防止术后组织粘连,已在全国80余万病例中成功应用。
“为什么是虾蟹壳?”在日前举行的东方科技论坛上,侯春林的发明勾起了与会专家的好奇。原来,这名“好帮手”名叫几丁糖,广泛存在于甲壳动物的外壳中,具有促进上皮细胞生长、抑制纤维细胞生长、广谱抗菌等功效。然而,用传统工艺制备的几丁糖不溶于水,无法应用于人体。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侯春林与上海其胜生物制剂有限公司、东华大学等单位紧密合作,发明了可在体内降解吸收的医用几丁糖——当它“履行”完医生交予的使命,就会自动降解为无毒、无刺激的二氧化碳和水。
防粘连,不过是医用几丁糖的“十八般武艺”之一。作为世界上首个成功应用于人体的几丁糖生物制品,它还显示出快速止血,修复创面、软骨和神经,治疗退行性骨关节炎,以及作为药物缓释载体和组织工程支架的广阔前景。目前,研发团队已获得4项国家生物制品生产批文,申请17项发明专利,其中9项获授权。
眼下,医用几丁糖的一系列新用途正在一一开发和验证中。比如,将它与胶原蛋白“混织”成与人体结缔组织非常相似的人工血管,术后1个月即可血脉畅通;利用它常温下为溶液、37℃体温下为凝胶的“温敏”特性,可有效预防脑脊液漏的发生。
据悉,今年,医用几丁糖系列产品的产值将超过亿元,如何做大做强这一新型生物材料市场,逐步参与国际竞争?会上,中科院院士吴孟超,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玉东、戴尅戎等建议,继续加大科研投入,积累临床病例的安全性数据,为产品的海外注册、上市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