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 飞 通讯员 屈万辉 李国勇 高万升□
在解放军总医院,一位78岁的老人身染重病正在接受紧张的救治。千里之外,沈阳军区医疗系统的无数人牵挂着他的身体状况,很多经他救治过的患者听说后也都在为他祈祷。这个人,就是沈阳军区医疗专家组组长、沈阳军区总医院原副院长张新生,一个被同行形容为能“从头治到脚,一心为病人”的医学大家。
刻苦钻研 矢志报国
张新生少时家境优越,其父张柳云是国民党空军少将。1947年,张新生违背了父亲要他走仕途的意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走上学医报国的道路。国民党逃往台湾时,17岁的张新生又作出了让父母惊讶的人生选择:独自留在大陆完成学业。1951年秋,张新生就读的学校被改为军队院校,他毫不犹豫地带头报名参军。
1966年,张新生从哈尔滨被下派到地处科尔沁草原的解放军第321医院进行锻炼,一干就是17年。期间,他因家庭背景受牵连,一度被剥夺了开展手术的资格,被发配去打扫厕所。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医学理想。
虽然没有留过学,但是张新生的英文出奇的好。他博览群书汲取最新的医学知识。他的妻子王文霞说:“他这个人,一辈子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学习,每天都是23时以后睡觉。”他翻译的学术论文、文献卡片、医学绘图加在一起有上百万字。如英文版《克氏外科学》、《希氏内科学》和《孔氏实用解剖学》等书,他基本上都能背下来。
在偏远基层医院从事胸外科的张新生没有机会进修普外专业,他竟然以“看图识字”的方式,学会了当时被称为普外手术的3个制高点:门体分流术、肝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973年,他从书上学习了著名肝外科专家吴孟超教授的技术,成功实施了沈阳军区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吴孟超教授得知此事后由衷赞叹:“真是不简单。”
张新生说,要获得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医术,来源有两点,一个是看书,一个是看病,二者不可偏废。“疾病虽然分科而治,但病人是不分科的,许多症状都是交织着的。医生要广泛获取信息资料,通过全面思考作出正确的判断。”张新生总是把病人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博采众长不断丰富自己,60年行医集大成,成为一名同行公认的“全能大医”。
为救病人敢冒大风险
“一名真正的医者,要敢于为抢救病人的生命放下一切。”这是张新生的信条。
在草原行医时,张新生遇到一名女患者。这名患者刚做了心脏二尖瓣扩张分离手术,即发生阵发性室颤,呼吸停止。他迅速决定采用高能量的电击除颤。当时他所在的医院还是头一次使用这一新技术。
可是连续电击4次后,患者室颤仍然反复出现。按照常规,电击4次已达到抢救的极限,此时停止电击,抢救无效也无可厚非。如果继续电击,患者一旦抢救无效,张新生就将承担重大责任,他头上的“反动权威”帽子可能升格为“反革命分子”。身边人极力劝他罢手,可他毅然决定:“只要患者有一线希望,不管我个人风险如何,也要抢救。”
就这样,张新生在一天之内为患者进行了创纪录的16次电击,在病人身边守护了21个小时,终于使病人转危为安。
拨乱反正后,张新生很快受到重用,被调到沈阳先后担任解放军第202医院院长,沈阳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军区医疗专家组组长。不论是在逆境之中还是在顺风之时,张新生始终把病人的生命看得比天还大。他行医61年的准则就是对患者负责到底。
患者张兴旺因被检查出肺癌伴血性胸水,住进了沈阳军区总医院,会诊后发现是肺癌晚期。然而,张新生认为,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他坚定地说:“手术我来做!”
两次手术,张新生成功切除了病人两个肺叶、一部分左心房。但是术后4年,病人的癌细胞又向肾上腺发生转移,按照常理等于判了“死刑”。可张新生还是不甘心,又为病人进行了手术。这一次,他切除了病人的一部分肝脏、一部分肾脏、一个肾上腺、一部分膈肌、一部分下腔静脉和交感神经。连同第一次手术,张新生切除了患者8个器官。
在手术中,病人的下腔静脉和肿瘤很难分离,稍一失手就会发生致命的大出血。助手劝张新生:“算了吧,让家属进来看看。我们已经尽最大努力了。”张新生瞪了他一眼说:“医生救死扶伤,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轻言放弃!”(下转第7版)(上接第1版)
张新生硬是凭着精湛的医术,创造了肿瘤治疗史上的奇迹:张兴旺不仅活了下来,而且至今已经无瘤健康生活了近20年,大大超过了肺癌肾上腺转移生存20个月的医学纪录!
自揭家丑捍卫医德
行医绝不能有违医疗道德,这是张新生的信念。为此,他甚至不惜自揭家丑。
1983年,张新生从解放军第321医院调到某中心医院当院长。上任不到一周,就发生了一起医疗事故。病人因该院错过最佳处置时间而死亡。事故发生后,该院已经和死者家属达成了谅解,但是张新生听到报告后非常生气,当即和政委一同决定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有两个议题:研究成立事故调查组,调查详细情况;研究事故如何上报。
第一个议题很快确定。但是第二个议题,大家意见分歧较大。
“出了这么大的医疗事故,如果上报,医院一年的工作就打水漂了,而且背上这个‘包袱’有可能几年翻不了身!”
“张院长,您到医院不久就发生医疗事故,上报对您影响肯定不好!”
“给死者家属多赔几个钱,他们也同意。何必非要亮家丑呢?”
待大家发言后,张新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老百姓到这儿来看病,是对我们医院的信任,可是我们却没尽到责任。我们对不起老百姓!”
最终,该院党委常委会作出如实上报事故情况的决定,同时恳请上级通报批评!1个月后,上级针对这起事故进行了通报批评。但1年后,该院医疗质量明显上升;2年后,首次被评为全军先进医院。
从医61载,救治病人无数,张新生从没收过患者的一分钱物,也十分憎恨别人来这一套。
张新生把当今一些医院存在的红包、提成和回扣,称为医院“三害”。他说:“红包使医患关系降低成私人商业关系,是金钱和技术的交易,是对救死扶伤这一神圣职责的亵渎。”
提携后辈甘做“垫脚石”
2009年1月,由沈阳军区总医院韩雅玲牵头完成的危重复杂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韩雅玲说第一个要感谢的人就是张新生。
1992年,沈阳军区总医院推荐正在第二军医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韩雅玲提前晋升副高职称。张新生作为专家组组长,在考核中发现韩雅玲初试成绩不错,答辩也都非常圆满。最后,张新生特意拿了一份比别的考核对象都要难的英文资料让她翻译,韩雅玲像读汉语一样准确流畅地翻译出来。
在张新生的极力推荐下,韩雅玲不但提前两年晋升为副高职称,还在博士生毕业前成为全军各大军区总医院最年轻的心血管内科主任。
在主持抢救治疗中,张新生总是利用查房、会诊等时机,见缝插针,结合病历讲基础,通过会诊讲学科理论,有时就在医生办公室的黑板上画图表,传授抢救中涉及的专业技术知识。大家都说,参加一次张新生的会诊,就等于上了一堂带教课。
行医61年,张新生先后任职4所医院,为医学事业培养出了60多名拔尖人才。他们如今大多数成了专科主任、军区各专业委员会负责人、医院领导、军医大学教授。
2007年4月,张新生患了一种极为罕见的嗜酸细胞胆囊炎,当时世界临床病理证实报道仅有3例。沈阳军区总医院院长带领全院资深专家、教授进行大会诊,却仍摸不准病情,情况危急。院长对他说:“这种病医院没有经验,准备把你转入解放军总医院治疗。”
然而,张新生却说:“越是没有经验越是要相信自己的专家。趁这个机会大家可以拿我进行研究,这样医院也可以积累经验。”在场的30余名专家、教授和医护人员无不为之动容。经过20多个小时的仔细检查和会诊,终于查出了病因,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唯有如此纯粹,方能铸就这样的大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