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施嘉奇
“这是一个不容有失的手术区域,成功康复与终身瘫痪甚至死亡之间也许仅一线之隔。”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后,长征医院骨科倪斌教授谈起自己的成果,一点也不轻松。这个名为《枕颈部损伤和畸形的外科治疗》的课题通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形成了一套规范而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其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仅为3%,死亡率为0.5%,而1995年的手术方法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1%,死亡率为5%。
枕颈部向来是手术的“禁地”,这里由枕骨、寰椎(第1颈椎)、枢椎(第2颈椎)及其周围重要的血管、神经和韧带等组织共同构成,为控制人体的呼吸、心跳生命中枢所在区域。一旦损害神经,患者易突然死亡或瘫痪,死亡率高达63.6%。如今,车祸伤已经取代了高空坠落,成为枕颈部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
倪斌说,我们的进步源于患者的勇气和对生活的渴望。枕颈部手术的风险巨大,许多患者都愿意冒险一试,曾经有患者术前晃晃悠悠地走进病房,可术后却再也没机会站起来。“我们的心情其实跟家属一样,根本无法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于是这十多年来,一直在优化设计、改进手术技术。这虽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或许我们真的取得了一点成绩。”
课题组提出手术方式和时机的相关观点,已经被国内外同行接受,有7处被引用写入《美国颈椎损伤治疗指南》。
与国外传统经典手术技法不同,长征医院骨科领衔的课题组突破了切除畸形骨的理念,而是在原有畸形部位的病理基础上加以处理,重建枕颈部稳定性,减轻脊髓压力。其优点就是既解除了枕颈畸形对脊髓造成的压迫,避免了切除手术可能引起的致命并发症,又使失稳的枕颈部重新获得生物学稳定性,恢复了枕颈部间的力量平衡。
在脊髓减压完成后,医生们会在损伤或畸形处再移植一块T形骨,以帮助受损颈椎复位和固定。T形骨设计和固定这块T型骨的方法亦是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他们结合了多种原有内固定方法的优点:用一枚关节固定螺钉加寰椎椎板钩方法固定第1-2颈椎并将植入骨嵌在颈椎之间。通俗点说,这个方法就是靠钉子和钩子将T形骨拴在颈椎上,“如果用两根钉子就会大大增加手术风险,钉子加钩子既解决了固定问题,又降低了手术风险。”
课题组已经用这种固定方法为78例患者进行了手术,植骨融合率达到了98%,较国外临床结果提高10%左右。此外,课题组未发生一例椎动脉和脊髓损伤并发症,69例枕颈部症状消失,9例明显改善;伴神经症状42例病例中,30例神经症状消失,12例明显改善。
患者小蔡体验到了医学的进步,尽管这个过程很痛苦。由于车祸,当年27岁的小蔡被送进了医院急诊室,初诊时他行走不稳、四肢乏力,医生们为他施行了传统的手术方法,结果半年后用于固定的钢丝断裂了,小蔡再次面临危险,并出现了呼吸困难。课题组果断为他实施了改良手术。近日,小蔡到长征医院来复查,一切安好,行动自如。
倪斌告诉记者,课题组共诊治了1110位枕颈部损伤和畸形患者,他们大多是青壮年和孩子,帮助他们站起来、让他们行走能够给外科医生最大的成就感,也能为他们赢得一个较为灿烂的未来。
据了解,课题组已经编写了国内第一部枕颈部外科学专著——《枕颈部外科学》,该书是对国内外枕颈部外科发展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并成为骨科医师开展枕颈部手术的工具书。
本报记者 施嘉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