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强
央视《大家》栏目曾经专访我国肝胆外科泰斗级人物——裘法祖、吴孟超师徒。当时,裘法祖有这样一段评论:“现在很多医生不看病人,光看报告,看CT怎么样,看MR怎么样。这很不好。要是在过去,中医的望闻问切是很要紧的。实际上,很多病在仔细询问和检查之后,你就可以做出初步诊断,并不需要很多检查。”
医术如果缺少医德支撑,医生就不会为病人着想。同理,缺少道德支撑的任何制度,不仅是冰冷的,而且是低效的,它与社会、与文化的冲突将连绵不断。当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通过体制性力量来保护个体的健康时,我想提醒大家,不要忽视另一个维系生命的支点——医德建设。
如今,面对普遍意义上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一种倾向,似乎只有政府出面了,所有的矛盾才能迎刃而解。然而,当医生与患者之间不再有信任、每个人都想着如何自我保护时,人们终于发现医德的缺位已经成为亟须正视的一个问题。
当老百姓享受不到令人满意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时,他们首先会将矛头指向医务人员。这直接导致现在的医生满腹委屈:“我们战战兢兢地坚守在临床第一线,却背负着本不该由我们承担的质疑和指责。”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在老百姓心目中,医务人员是健康的守护者。只是到了今天,在经济利益、个人前程等现实问题面前,一部分人动摇了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甚至置生命安危于不顾。这种情况下,老百姓能没有怨言吗?古希腊有句格言——知道谁生了病比知道他生了什么病更重要。患者的就医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带着感情色彩的体验和评价过程。如何得到患者的信任,不是一句不带感情的问候就可以解决的。
有诗曰:“医乃仁术德为先,莫嫌小道生财艰。能治疾病起沉疴,一生清贫乐自然。”当医患矛盾突出,大多数医务人员深受其扰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反观自身,看看我们有没有将前辈身上那些闪光的东西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还是在《大家》栏目中,吴孟超训斥一位年轻医生时的严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不必要地给病人大剂量用上千元的进口药!”实际上,吴孟超是这样对待病人的:“一个器械用一次,‘咔’,一下1000元钱。我自己用线扎一下,一分钱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