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吴 浩
众口评说预案
师兄说预案:“那简直就是噩梦。”
科里某老师:“虽然你可能不太喜欢,但以后这将会是你的一项重要任务。”
进修大夫:“你们怎么这么恐怖啊,这哪会做啊,还英文,太复杂、太复杂。”
凌导(即我们的科主任凌峰教授):“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做,学会说,研究生更是理所当然应该会的。这对每个人来讲都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你做了,你说了,你就得到一次锻炼和提高。”
“我们”的第一次
第一次听预案:记住了病人年龄、性别、诊断,其他就再也没看清,再也没听懂,立刻感到有压力。
第一次做预案:拍片子1个小时,PS(Photoshop,意指图像处理)了半个小时,看书查资料3个小时,做了2个小时,报告只有5分钟。凌导刚好出差,忐忑了半天,通过。
第一次遭炮轰:我正在报告时,李主任坚决地打断我,“这应该也要考虑脑动静脉畸形的可能啊,打开了发现不是肿瘤怎么办?” 我支吾了半天,却什么也回答不上来。
第一次喜欢做预案:患者小脑肿瘤,压迫四脑室,造成脑积水。详细的预案及相关知识的预习让我把手术看得很明白。切口、入路、术中情况、保护脑干、病理、术后注意事项等等。我对疾病、对手术更了解了,对上级医生的意图更能充分领会,对治疗病人更有自信和把握。我发现,花些时间做预案很值得。
就是这样一个预案制度,这样一个术前报手术预案并全科学习讨论的制度,这样一个英文书写、英文汇报甚至英文答辩的制度,在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一直保持的特色,让我们在痛苦中成长,在繁琐的工作中体会精益求精和谨慎负责,在讨论与争鸣中汲取经验和知识,在自尊心的强力驱动下不断追求更高更好,超越别人,也超越自己。
做积极的付出者
“怎么还没回家?”
“明天要报两个预案,还没做完呢,万恶的预案啊!”
这是在医生办公室里经常听到的对白。
虽然大家也都理解凌导的用心,也都觉得做预案有很多好处,可是一天忙碌的临床工作下来,再面对两个预案的作业要完成,谁都不免有犯懒抱怨的时候。其实预案相当于准备一个病历摘要,再把拟订的治疗方案和治疗注意事项列出来。这看似简单,但要真正做得好,也需要费一番功夫。
了解病史、认真查体、辅助检查一个不能少。对于神经外科疾病来说,影像学知识和经验必不可少。预案的好处是能用PPT这种先进的方式把病人的影像片子展示给大家,让所有人都能很快、直观地了解病人的情况。这就需要在准备的时候把病人的片子仔细复习一遍,选择有异常表现和有重要提示信息的片子,一一用相机拍下来,然后用PPT制作成演示的图片。在灯箱上拍X线片也是有技巧的,有的人拍得一片模糊,有的曝光太强,有的还带有反光点,谁用心谁不用心一眼就能看出来;并且你对图片的选择也反映出你对这个疾病的理解。最后要提出一个诊断和基本治疗方案,比如手术治疗还是介入治疗,手术的基本要点和风险是什么,如何处理……预案对于制作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病例的机会。通过完整仔细地了解一个病例,能系统掌握一种疾病,并通过查阅最新的诊疗进展来更新知识。整个过程体现了一个临床医生最基本的技能,也是经验和知识积累的过程。
一切为了患者
“我听了预案就要对手术负责,那要我说,这个手术就不该做。”凌导经常告诉我们懂得什么时候停下才是一个外科大夫最难做到的。
回到预案最基本的目的,其实是要在手术前把每个病人所有的情况都尽可能地了解清楚,把手术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和相应处理办法都提前想好。有什么问题全科一起讨论,找出最好的决策,以保证病人的安全和手术质量。有时候预案会被“枪毙”掉,原因就是手术指征不明确,或是对于这个病人来说,手术弊大于利。这个时候,大家往往也会有激烈的辩论和争执。长此以往的耳濡目染,培养了我们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严谨态度和全力以赴、追求尽善尽美的工作风格。
这样一个预案制度有很多的故事,一批又一批的人在CHINA-INI学习、工作、做预案、报预案。人常新,事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