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教授 罗建方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当动脉床的某一个血管发生了病变时,常常合并有其他的血管床也发生明显的病变。一项研究显示,对230例造影证实华人冠心病患者合并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14.8%。另一项研究还发现,经造影检查证实以神经系统疾患为首诊的颅外脑血管疾病 (ECCVD) 的患者中冠心病的比例高达76%,且有34%为三根血管病变或左主干病变,合并有肾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比例达36%,合并有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比例高达33%。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累及全身动脉系统的疾病。以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为基础的多血管床狭窄性病变,其危险因素都保持明显高度的一致。如果一位患者第一次发生心肌梗死,他未来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4~6倍,脑卒中的风险增加3~4倍;如果一位患者第一次的事件是脑卒中,那么他未来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增加9倍,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2~3倍;如果患者患有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无论他是否有间歇性跛行,他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4倍,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增加2~3倍。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脑卒中相关,而IMT也是预测心肌梗死的非常重要的指标。也就是说,无论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四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均可导致急性临床心血管事件。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现行的医院分科室管理模式的局限,对于动脉粥样硬化这类全身性疾病缺乏整体管理,往往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大多数心血管医生往往只关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而血管外科和放射科医生则只关注外周动脉疾病的手术和介入治疗。如何让各专业医生树立诊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全局观,实现动脉粥样硬化综合性的系统管理,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目前看来,心血管内科、血管外科、神经科、内分泌科及放射科等各专业,均具有诊断周围血管疾病的突出特长,在诊断患者的过程中,如能发挥各自的特长,把各专业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将为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提供更合理、更全面的治疗方案。在此过程中,心血管专业医生应当担负起重要的职责,本着“立足心脏、关注全身”的全局观念,更多地关注冠心病合并周围血管病的患者,与血管外科、神经科、内分泌科等科室携手共进,加强疾病的综合管理。
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基础原因来看,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的有效控制,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防治的关键。通过制订个性化的、有效的治疗方案,合理运用药物治疗,保障强化降压达标和降脂达标,利用积极筛查糖代谢异常、控制餐后血糖等方式,有效控制糖尿病的发展,在各科室的协同努力下,将让动脉硬化疾病患者获得更大收益。
目前临床治疗的综合管理理念已经在专家层面达成共识,很多专家也为此撰写了大量的学术文章,对临床治疗的促进作用日趋明显。如果能够通过学术会议交流、举办各类专业学习、开设网络学习课堂等医学继续教育形式,对各级地方医生展开更为系统的培训,也是提高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治疗现状的重要手段。
以三级医院、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机构为中心,覆盖我国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加之近年来我国专业体检机构的快速发展,在全社会范围内,现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我们应该有效利用这一体系,建立全面、有效、可持续的动脉硬化疾病筛查机制,全面推广动脉硬化无创检测技术,由社区医院、健康体检机构利用动脉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三甲医院利用介入治疗和外科搭桥术及药物治疗,积极开展动脉硬化疾病的干预和合理治疗;同时在社区范围内对患者进行更积极有效的康复治疗和综合管理。如此就会为改善目前动脉硬化疾病治疗的现状做出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