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雪飞 通讯员 王继荣 刘 泉□
一位病人因3年前的一次意外受伤,左肩呈“方肩”畸形,表现为三角肌萎缩导致肩峰突出,正面看肩部外形如直角方形。该病人左肩不能伸展,左肘不能打弯,工作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该病人被诊断为“左臂丛神经上干损伤”,手术探查证实其颈5、颈6神经根变性。卢世璧院士等研究讨论,决定用最新科研成果——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来对病人的受损神经进行修复。移植手术后29个月的随访显示,患者的左肩及肘关节功能完全康复。
异体移植 告别“拆东墙补西墙”
臂丛神经等周围神经的损伤是骨外科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四肢战创伤中伴有周围神经离断损伤的致残率很高。卢世璧院士告诉记者,在周围神经损伤患者中,有超过半数的需要进行自体神经移植修复,但这样的移植修复属于“拆东墙补西墙”,往往修复一段缺损,需要切取3倍~5倍长度的自体神经。大范围的创口,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还会加大感染机会,供区的皮肤由于失去一部分神经也将陷入麻木状态。
寻找一种能替代自体神经的移植物来修复人体神经的缺损,是医学界的梦想。
近50年来,人们用放射、冻融等方法去除异体神经抗原性,效果均不满意。直到1997年和1998年,美国学者Dument和Sondell相继用化学萃取法获得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并用其较好地修复了小动物(大鼠)的坐骨神经缺损,且免疫排异反应轻微。
获知国际最新进展后,卢世璧立即带领学生投入研究,很快将该研究重复出来,并且改进了去细胞技术,成功去除了犬、猴等的粗大神经免疫原性,同时保留了基底膜的完整结构和引导神经再生的基地膜板层素。1999年,他们在国内外首先应用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成功修复了犬、猴等的长段神经缺损,首次证实8厘米移植长度范围内可取得较好效果。他们还在国内外首先开展了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面神经损伤研究,在实验兔身上获得良好疗效。
新技术进临床 明显提高救治率
在大型哺乳动物身上的成功,为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成功应用于临床开辟了道路。
2003年,总后勤部卫生部依据专家组严格的论证结果,批准解放军总医院将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技术应用于临床,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卢世璧带领孙明学、赵庆、郭义柱、彭江等采用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臂从神经的缺损及面神经等损伤。
从2003年4月到2006年6月,共有49名神经伤患者接受了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术。其中,随访时间超过半年的23名患者(随访最长的为3年半)治疗总体优良率达73.9%,与传统的自体神经移植结果相似。此前,国内外还未见这项技术的临床应用文献报告。卢世璧等在国内外率先摘取了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神经损伤的临床胜果。
专家指出,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技术在临床应用的成功,推动了神经损伤治疗的进步。这种方法不仅可以避免患者的额外损伤,减少住院时间并节约费用,而且该移植物保存方法简单(室温下储存两年以上不坏),便于携带,明显提高了对周围神经火器伤的救治率。
离断神经搭桥 实现“第二次握手”
最近,卢世璧等完成的周围神经再生趋化性及异体神经移植修复神经损伤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获得2007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卢世璧说,目前,国内外对周围神经断裂修复主要采取自体神经移植,但临床效果不尽人意,优良率一直徘徊在60%~80%之间。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再生神经纤维的错位生长,其二是长段神经缺损。
为弄清有关机制,他和同事从1985年就开始进行相关的基础研究。他们以十字形及Y再生室套管做“桥”,观察离断神经是如何通过该“桥”实现“第二次握手”的。他们在国内外首先证实——在神经组织间、同名神经间、运动和感觉功能束间以及肌肉和皮肤等靶器官4个层次上,均存在“自己人找自己人”的现象,即神经再生的特异趋化性。
这些研究不仅促进了对神经再生过程本质的认识,也为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