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纳米技术的完善和应用规模的扩大,现在纳米材料已在光电子、医学影像、药物、化妆品、涂料、催化剂和材料工业等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在生产过程中接触纳米材料的人多了,也就是说职业暴露增加了。另外,由于尺寸较小、容易流失到环境中,同时难以回收,因此废弃纳米材料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浮出水面。现在,纳米材料的安全性问题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关注。
英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进行纳米材料的毒性研究。英国皇家学会和英国皇家工程学院研究小组的报告指出,游离的纳米颗粒和纳米管可穿透细胞,产生毒性。爱丁堡大学的动物试验发现,从鼻孔进入的纳米颗粒可以迁移到大脑部位,还能从肺进入血液循环。
2003年3月,在美国化学会举行的年会上,科学家报告了纳米颗粒对生物可能存在的作用,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纽约罗切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有直径为20 nm的特氟龙塑料(聚四氟乙烯)颗粒的环境中待上15分钟,大多数实验鼠会在随后的4小时内死亡;而待在有直径120 nm颗粒的环境中的对照组则安然无恙。随后,美国在2004年启动了两项重大纳米材料毒性研究项目。
2004年,欧盟在布鲁塞尔公布了《欧洲纳米战略》,把研究纳米生物环境健康效应问题的重要性,列在欧洲纳米发展战略的第3位。研究显示,一些人造纳米颗粒在很小剂量下就容易引起靶器官炎症;容易导致大脑损伤;容易使机体产生氧化应激;纳米新材料容易进入细胞甚至细胞核内,使DNA断裂;纳米材料表面吸附力很强,可以把其他物质带入细胞内;纳米材料的毒性有随尺寸减小,生物毒性增大的趋势;纳米材料表面的轻微改变可导致生物效应发生较大变化。
近日加拿大政府表示,将制定世界上第一部纳米材料管理法规,要求生产规模在1公斤以上纳米材料的生产商和进口商必须向政府提供该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和毒理学数据。
此前有一些国家已经采用了自愿申报的办法,但收效甚微。美国环境保护署目前只收到29个公司的120个纳米材料的资料,而且除了4个有安全性数据外,其他只有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数据。英国的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从2006年8月开始为期2年的自愿申报,效果也不理想,仅收到11份资料。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人类发现放射性物质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只重视了其功能的开发和使用,未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导致了放射线物质的环境污染和人类健康损伤事件。科学家希望加拿大的法规可以给其他国家提供纳米材料管理的经验,为保护人类的健康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