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献怀
2009年1月23日下午,北风呼啸,寒气逼人,北京气温跌破入冬最低值。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医生办公室却是春意融融,气氛热烈,不时传出阵阵欢声笑语。
患者于军(化名)和他的爱人眼含热泪,将一块装裱精美的墨宝匾额,恭恭敬敬地送给普外科主任李基业,匾额上书写的“艺高知妙手,德重见仁心”10个大字苍劲有力。“我这条命是你们给的,我永远忘不了你们的救命之恩。”于军哽咽着说。
故事要从半年前说起。
于军是山东人,今年28岁,10年前到北京打工。去年7月21日,因生意上的事与人发生争执,被对方用刀刺中腹部,当即血流如注,肠子流出体外,由于出血太多而陷入昏迷。中午13点左右,被120急救车送到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抢救。
接诊医生检查发现,伤者面色苍白,神志不清,腹部左侧有一10厘米左右的横向刀口,大量小肠露出腹外,伤口边缘有大量暗红色鲜血不断涌出,血压70/50mmHg。“病人有内脏损伤,生命危急,立即急诊手术抢救。”普外科主任李基业向医护人员下达抢救指令。深静脉置管、肠管保护、交叉配血、补液等抢救措施有条不紊,急救部、普外科、麻醉科、输血科等相关学科密切配合,不到10分钟,作好了一切术前准备。
13点20分左右,李基业率王大东、费阳、刘秀中、王士杰等医生给患者施行急诊剖腹探查、肠系膜上静脉血管吻合、胃及十二指肠修补手术。术中发现,患者腹腔内有大量积血,胃及十二指肠水平段被刺穿,形成贯通伤;邻近横结肠系膜根部的肠系膜上静脉血管几乎被刺断,仅连着1/5,大量鲜血还在不断从这里流出。肠系膜上静脉血管是小肠血液回流的通道,上静脉血管破裂导致小肠血液回流受阻,大部分小肠已经变成暗紫色,出现明显淤血性改变,如不能及时将血管接通,将导致整个小肠淤血性坏死。
肠系膜本身就非常薄,上静脉血管直径仅有7毫米左右,血管断裂的端口又参差不齐,缝合极为困难。李基业主任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手术技巧,将肠系膜上静脉血管向上下各游离2厘米以减轻血管张力,止血修整血管断端,行静脉血管端端吻合。不到15分钟,血管吻合完毕,接着又将贯通的胃及十二指肠修补完好。为防止术后腹腔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预防性行胃造瘘、空肠造瘘、胆总管T型管引流术,出血4000余毫升,输血3500毫升,手术历时近3个小时,获得圆满成功。
术后积极给予抗炎、营养支持治疗,抑制消化液的过多分泌。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患者康复顺利,术后第4天即可下床,血管吻合愈合良好,没有出现任何术后并发症。
劫后重生的于军对重新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的医护人员充满了感激之情,用各种方法表达谢意均被婉拒,于是,他请书法家泼墨,书写了一幅表达他内心感激之意的匾额,精心装裱后,于春节前专程到医院敬献给普外科的医护人员,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