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励精图治,让他成为我国检验学科泰斗

2018-12-13 11:24:32浏览:500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人物简介】朱忠勇,福州总医院全军临床医学检验所所长、学科总带头人、一级教授、主任技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自抗日战

【人物简介】 朱忠勇,福州总医院全军临床医学检验所所长、学科总带头人、一级教授、主任技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自抗日战争时起开始从事医学检验工作,是我国著名检验医学家,新中国医学检验事业的开拓者和见证人之一。从医50多年来,他曾主编3部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的医学检验专著,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先后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50多项,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

12月18日,在福州总医院举行的庆祝院庆60周年大会上,医院全军临床检验医学研究所朱忠勇教授被表彰为“为医院建设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福建省领导亲自上台为年届古稀之年的朱忠勇教授颁发了象征荣誉的奖牌和奖杯,顿时台下掌声雷鸣。

站在台上的朱忠勇教授,眼眸里闪着泪光,面带微笑向颁奖领导致谢。看到此情此景,记者感慨:这是荣誉是朱老为医院科研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表彰,更是医院对朱老奉献毕生心血投身检验学研究的一份褒奖。这代表“终身成就奖”的荣誉,代表了医院对这位我国检验学科泰斗的真诚致谢,也代表了全院人员对这位德高望重老教授的无比崇敬之情。

当朱老回首起自己的从医之路,仿若一切近在眼前、不曾远去。

 

一道重大生命课题的破解

朱忠勇深知,白发不等于学问,资力不等于能力,当代生命科学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不求新知必被淘汰。他是国人中最早涉足生物学并应用于课题研究获得成功的专家之一

分子生物学,这门50年代源自欧美的学科,70年代一经传入中国,朱忠勇就“瞟”上了,他让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图书馆工作的女儿,随时提供国际上分子生物学的最新进展。当同行们还在津津乐道于分子生物学的名词概念之际,朱忠勇已经读完该学科3本论著和大量文献资料,能在大学授课了。

朱忠勇深知,白发不等于学问,资历不等于能力,当代信息高度发达,不求新知必被淘汰。对一道重大生命课题的破解印证了他这一论点。那是1983年一个夏日的响午,福州总医院门诊部里,一名面孔发黑、嘴唇青紫的患者耸拉着脑袋,神情萎靡。医生初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复查两次后又推翻了。门诊医生不敢妄断,抓起电话就找朱教授。时任检验科主任的朱忠勇,从患者的既往史以及面容来看,不像是后天疾病,倒像是遗传病。

凭他深厚的血液学和遗传学功底,他预感到患者很可能是一种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朱忠勇翻遍了有关遗传病书籍,一次次到几个图书馆查资料,一次次进行生化检验。榕城的盛夏热得出奇,年近六旬的朱忠勇顶着酷暑,骑着自行车到福州市几家医院,与同行们切磋。其后3年间,他所领导的研究小组,足迹踏遍福建和浙江、广西等省市和偏远山区,从一省到数省,从一个家系到10个家系40余人,从一代到三代,终于证实了他的预想:这是一种比较罕见的遗传病——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这种病症患者酶活性比正常人低,高铁血红蛋白偏高,生活质量很差。

撩开了这一疾病的面纱,朱忠勇并没能轻松,他又在思索一个问题:患者酶活性低的原因何在?这时,他的助手们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因为这类疑团涉及分子生物学范畴。朱忠勇大胆地向他的研究生提出了一个课题,从基因分析入手,研究该病的发病机制。这一课题在当时难度很大,由一个医院检验科来完成是难以想象的,历经近10年努力,终于弄清病人发病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基因突变;并发现了人类4个遗传基因突变类型,其中有3个国外从未发现。接着,“基因突变是怎样导致酶活性降低的”问号也由于将病人突变的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再通过一系列酶学方法一步步弄清,接着,疾病基因诊断方法也找到了。

朱忠勇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迅速被国际基因数据库正式登录,成为全球共享的生物信息资源。他主持撰写的题为“中国人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基因诊断和分子机理”论文,在包括国际血液学权威杂志《血液》等国内外刊物配图片全文刊载。他们还完成此项研究所制备的单克隆抗体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这种抗体,国外学者纷纷来信索取并在研究中应用。

 

一部鸿篇巨制的问世

朱忠勇感到,撰写一部具有权威性、规范性、可操作性且相对系统的检验学著作,是医学检验界同行们的愿望,也是学科发展的要求。他以中国医学检验集大成者的使命感,历时28年,经过三次飞跃,终于完成180万字的《实用医学检验学》

“您的医学检验课讲得太精彩了,能否来我们医院讲一讲?”“我听过您的课,能否让我再看看讲义?”……朱忠勇没想到,他在医学检验培训班举办的系列讲座,会引起同行们的关注,不时来函来电,一张张热切的面孔犹在眼前。

朱忠勇决定抓紧整理出一本像样的检验讲义,为同行们提供一个教案文本。他以1973年的讲座提纲为基础,依据有关医学资料、整理汇编成20多万字《临床检验讲义》,给军队系统医院各寄去一册;又根据来信来电提供的地址,分别给国内一些大医院各寄一册;不料,一传十,十传百,索取讲义的医院很快遍布全国各地。

一本印制粗糙的《临床检验讲义》所引起的反响,令朱忠勇陷入深思。他想起了自己当新四军化验员那会儿,翻开从敌人手中缴获的《内科诊断学》,高兴得手舞足蹈,那里面有好多自己需要掌握的检验知识啊!朱忠勇对同行们心情的理解又深了一层,使命感油然而生。他感到,撰写一部具有权威性、规范性、可操作性且相对系统的检验学著作,是医学检验界同行们的迫切愿望。

朱忠勇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着手构制一项浩大的工程。多少个节假日,多少次通宵达旦,他都在翻阅国内外大量检验学书刊资料,记录词条达6000余条。同是军人的老伴心疼地埋怨:“都这么大年纪了,你得注意身体呀!”说归说,老伴内心理解他,无形中成了他的资料顾问。1978年,朱忠勇主编的120万字《临床医学检验》一书,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65000册精装本首次在全国各地销售,不到两个月就被抢购一空,又连续3次再版加印。这本书当时当时成为我国医学检验界最先进、最全面、最权威的工具书,1979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医学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朱忠勇紧跟不舍,其后14年间,他一直在对《临床医学检验》进行更为科学准确的修订、补充、完善。到1992年,他终于形成并出版了包括血液学及细胞遗传学检验、临床化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临床免疫学及血清学检验、体液和排泄物及脱落细胞检验、基因诊断在内的180万字鸿篇巨制——《实用医学检验学》。该书出版后荣获我国出版界最高奖“中国图书奖”。

朱忠勇发现,医学检验是一门前景广阔的学科,值得自己终身为之奋斗。越是在环境条件艰苦乃至身处逆境,他越是不甘平庸,立志有所建树。他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的50多项成果中,有许多是创造性的,诸如“新型DNA抗体检测方法的研究及临床应用”、“解析单克性抗体可变区基因序列的实验方法及其应用”等等。

这位当年从硝烟中走来的新四军老战士,这位历经风雨登上中国医学检验学科颠峰的泰斗,仿若福州总医院人才方阵的一面永不倒的“旗帜”,激励着一个又一个科研工作者奋进、再奋进……


图为朱忠勇教授正在进行科研项目研究。


宣传科 张文明 撰文 / 摄影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大坪医院肾内科第五届肾友联谊会取得圆满成功

上一篇:

药立波:让紧急医疗救助惠及百姓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