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从动脉瘤栓塞到载瘤动脉重建颅内动脉瘤治疗思路要变?

2018-12-13 11:28:21浏览:608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美国Barrow神经学研究所神经外科专家尝试将一种新型的血管内重建装置植入一基底动脉巨大梭形动脉瘤患者的载瘤动脉,7天后复查脑
美国Barrow神经学研究所神经外科专家尝试将一种新型的血管内重建装置植入一基底动脉巨大梭形动脉瘤患者的载瘤动脉,7天后复查脑血管造影提示动脉瘤已经完全治愈。相关论文发表在最近的《神经外科》杂志上。

  接受此手术的是一名13岁女孩,间断性头痛9月余,术前一个月开始出现了左侧凝视麻痹以及左上肢共济失调,进一步发展随时可能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有医生曾尝试采用传统的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该动脉瘤失败。最终,该患者接受了最新型的血管内重建装置植入手术。

  术中共为该患者植入了7个新型的相互重叠的血管内重建装置Pipeline,既保留了载瘤动脉上的正常分支血管,又达到了动脉瘤内的血流明显滞留。术后24小时内,患者所有症状均消失。术后第7天复查脑血管造影,动脉瘤已经完全不显影,载瘤动脉及正常分支均保持血流通畅。

  该研究结果非常振奋人心。研究者分析,这一结果的获得主要与这种新型血管内重建装置的密网孔设计有关。该病例的成功实施,也引起了全球神经外科的关注。美国耶鲁大学医学中心的Gavin W. Britz教授高度评价:“这个病例向我们清晰表明了脑血管外科的未来发展方向。”目前,多项关于该装置的临床试验正在筹划当中。

  点 评

  上世纪90年代动脉瘤栓塞弹簧圈的问世以及2002年ISAT研究结果的公布使微创治疗颅内动脉瘤逐渐成为趋势。但对于一些宽颈或者梭形动脉瘤,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非常困难。1997年12月Higashida报道了首例采用冠脉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开辟了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新天地,也拓宽了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

  目前,尽管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对于一些微小动脉瘤和梭形动脉瘤,填塞弹簧圈可能会导致动脉瘤的破裂、重要穿支的闭塞。作为替代,有学者尝试采用单纯支架植入技术来治疗这些动脉瘤,但目前上市的所有支架网孔设计均比较稀疏,总体有效性并不理想。基于此,密网孔的血管重建装置Pipeline随之问世,其本质上是一种密网孔支架。研究者希望能够借助其密网孔设计达到动脉瘤内血流的明显滞留,促进动脉瘤内血栓形成,进而达到动脉瘤的解剖愈合。

  此次临床应用的成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向我们展示了新型血管内重建装置治愈颅内动脉瘤的可能性,预示着颅内动脉瘤治疗理念的改变,或许将从针对动脉瘤本身的治疗转向针对载瘤动脉的重建。当然该装置的长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的大规模临床试验来验证,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理念将再一次发生飞跃。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  杨鹏飞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早老性痴呆的免疫治疗“罪犯”抓错了吗?

上一篇:

腹腔探查常见的五个失误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