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根华
廖万清主要成就:
1、创建我国第一个隐球菌专业实验室,发现我国致病隐球菌以A型为主,其致病作用与抗吞噬及清除抗微生物氧化酶有关,为我国隐球菌病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2、发现6种新的致病真菌和新的疾病类型,其中新生隐球菌格特变种ITS C型(S8012)被美国、比利时及荷兰保藏收录,并向全球供应,促进了医学真菌学的发展。
3、致力于军队真菌病的防治,明确了各种真菌病的高发和非战斗减员因素,制定的防治措施显著降低了部队真菌病的患病率,对军事战备任务的完成及未来战争卫勤保障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自然界有150多万种真菌,其中大多数是直接或间接对人类有益,但有300多种会引起人类不同的疾病,甚至引起严重的感染,如不及时诊治,会夺去人的生命。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皮肤病专家廖万清教授置身于真菌的“集中营”里,与这个人类的“索命杀手”较量了近半个世纪,为无数被死神追逐的患者打开了一扇生命之门。
71岁当选院士,让一生发现6种新的致病真菌的廖万清教授,依然停不下前进的步伐,“院士就是战士,在这个新起点上,我要继续拚搏、继续奋斗……谈起此次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廖万清教授谈得最多的还是“抓紧时间踏踏实实地多做一些开创性研究工作”。
“党培养了我,我的事业在中国”
廖万清1938年出生在新加坡一个华人家庭,因为父母亲希望能留一个根在祖国,就把上有姐姐、下有弟弟,年仅3岁的廖万清送回了国内,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就在那一年,廖万清的父亲去世了。3岁丧父的小万清,从此就跟着叔叔一起生活。童年和少年生活的艰苦,使他比同龄的孩子更早地懂得珍惜生活,懂得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廖万清学习非常刻苦,成绩好,他的初中和高中都是靠人民助学金读完的。那时他心里一直有个梦想,立志长大后像家族里的叔公一样,当个医生,为别人解除痛苦。高中毕业了,由于成绩名列前茅,廖万清被保送进了第四军医大学。“我是结着红领巾,带着共青团团徽,穿着革命军装成长的。当一名医生为别人解除痛苦是我从小的理想,我要为神圣的国防医学及祖国的医学事业奉献一生。”这誓言般的铿锵话语,陪伴着他的大学岁月,也陪伴着他的医学人生。改革开放后,廖万清多次应邀出国讲学,交流访问和探亲,母亲和在那里的亲人劝他留下:“凭你的本事,在新加坡会有很好发展,房子、车子、票子,都会有。”廖万清却摇摇头,认真地说:“我是党培养出来了,我的事业在中国。”
“做成一件事,要有拓荒的勇气”
廖万清从第四军医大学毕业后,来到了长征医院。当时在不少医学院学生中,流行着追求“大城市、大医院、大科室”的“三大”目标,但他选择了不起眼的皮肤科。“廖万清说,皮肤病虽是小科,却是老大难难问题,给许多病人带来终生痛苦,我愿做该领域里的“拓荒者”,解开人类尚未启开的难题。
真正走进真菌病研究领域的是一次难忘的诊治经历。1979年,长征医院收治了一名高烧、昏迷的中年男子。在进行腰穿检查后发现,患者系隐球菌性脑膜炎。当时,廖万清作为主管医生积极进行了联合会诊及抢救。然而,由于患者病情十分危重,几天后便很快不治身亡。
“起病急、来势凶、治疗难,这让我倍受刺激。”那次经历,让廖万清再次鼓起“拓荒”的勇气。他骑着“老坦克“去复旦大学微生物系当起了”走读生”,从基础理论、临床观察、做实验开始,深入真菌“集中营”,一步步地识别致病真菌的真面目,摸清它们的基本习性。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不久,医院又收治一位脑膜炎患者小陈。27岁的他因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体温达到40度以上,意识丧失……在这之前的抢救均不见效,家属感到深深的痛苦和无望,已为他准备了后事。
这位患者命不该绝,他遇到了福星。廖万清立即确诊为隐球菌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败血症。他打破了常规治疗,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实施救治。
恍如隔世的患者手捧着鲜花和锦旗来感谢廖万清,他哪里知道,像他这种病状,脑脊液菌体计数已经超过死亡线的5倍,他只是众多被廖万清救活的患者之一,或者说严重的患者之一,因为当时他身体内使他致病的隐球菌的数量之多,足以让他死5次。
“失败不要紧,我可以接受考验”
上世纪70年代,廖万清白手起家创建了隐球菌专业实验室。说起这个全国唯一的隐球菌专业实验室,廖万清仍然百感交集:“没有医院领导的扶持和鼓励,我再有能耐也走不到今天这一步。”在那个年代,我国医学科研事业所面临的困难是现在难以想象的。那时候,医院的条件相当艰苦,要腾出一间房子搞科研是件难事。但是病人需要他解决难题来拯救生命,这种为生命而学的感召力在他的内心世界涌动。于是他向领导提出把皮肤科门诊一间5平米的小厕所改造成为实验室。院领导被他的这种不畏艰难的探索精神所感动,当即拍板挤出一间18平方米的房子给他做实验室。作为我国最早成立隐球菌专业实验室并开展相关真菌病研究的专家之一,廖万清深切地感受到肩头责任和使命之重大。从那一刻起,他就默默立下誓言:要努力填补国家真菌病研究的空白。
实验要用的动物,廖万清就在窗外吊一个笼子,自己养小白鼠。为了及时对培养、分离出的真菌进行显微摄影,廖万清骑着自行车到远离医院的第二军医大学电教室去拍照。多年的探索,他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边防海岛,收集了大量的真菌标本。
研究也有遇到挫折的时候,查不到文献、辛苦培养、分离却一无所获……但廖万清总说:“失败不要紧,人家了解你不是一年两年,我可以接受考验。”
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廖万清首次发现6种新的致病真菌和新的疾病类型,在我国首次发现报告了少根根霉引起的坏疽性脓皮病;新生隐球菌格特变种ITS C型(S8012)引起的脑膜炎,并成功进行了救治,菌株被美国、比利时及荷兰的菌种保藏中心永久保藏收录,并向全世界的研究机构供应(250美元/株)。同时在我国首次发现和报告“具多育现象米曲霉引起肺曲霉球”、“聚多曲霉引起阻塞性支气管曲霉病”、“涎沫念珠菌引起股癣型念珠菌病”、“顶孢头孢霉引起白毛结节病”等罕见疾病并成功治愈。
1982年起,廖万清教授将研究领域拓展至各类高危人群致病真菌的防治研究,明确我国肾移植、烧伤、放射伤等高危人群真菌带菌谱主要有11属28种,其中又以念珠菌和曲霉为主,并证明其与感染的相关性,采用针对性防治措施后使肾移植病人真菌感染率显著下降。
廖万清还致力于军队真菌病的防治研究,在主持完成对东南沿海舰艇部队、野战部队、空军、特种兵部队、海军陆战队及住岛部队等皮肤病防治研究中,明确了各种浅部真菌病的高发因素、主要致病菌种及引起非战斗减员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并联合研制了抗真菌药物。显著降低了部队浅部真菌病的患病率,有效保障了战斗力。
只要廖万清认准的,他都会不懈追求。18岁提出入党申请的他,因有海外关系一直没能如愿,直到45岁,他才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他说:“为理想,追求不断、矢志不渝;为事业,百折不挠、坚忍不拔”。
“新的目标,要建一个研究基地”
廖万清常说:“无论何时何地,我始终坚持一个信念:我的一切是党、国家和军队给予的,我要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我是祖国大树上的一片绿叶,我要为祖国母亲竭诚效力。”从医47载,换来了20余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影响到了海内外,廖万清先后被邀请到了美国、比利时、日本、意大利、德国、印尼、澳大利亚、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参加会议交流及讲学,他的科研成果为各国的人民服务,成为人类的福音。
而今的廖万清,因在部队真菌病防治研究中解决了战备训练、卫勤保障等重要问题和贡献,被解放军四总部联合授予廖万清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2008年荣获总后勤部“一代名师”。
可廖万清的步伐依然没有停下,“我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希望建立医学真菌病研究所,使之成为集诊断治疗、科教研于一体的真菌病研究基地。基地要全面开放招收研究生,吸引有志青年聚到一起搞研究。想治真菌病,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基地。
现在,廖万清教授又带领课题组正在开展有关《PMT4在隐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及其耐药中的作用》等研究,以期破解相关致病机理,以及更有效的诊疗措施,让真菌病不再是夺命病。“无论前方的有多长远,有多艰难,我都会义无返顾地走下去,无怨无悔”。
廖万清小传
1938年11月出生,现任长征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从医执教47年,发现6种新的致病真菌和新的疾病类型,为军事战备任务的完成及部队卫勤保障作出了重要贡献。完成军队重点和指令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3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军队及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主编《真菌病学》等专著8部,发表论文385篇(第一及通讯作者133篇),30篇被SCI收录,35篇被CA收录,被国内外文献引用1212次。培养博士生18名,硕士生28名,留学生4名。现任中国菌物学会理事兼医学真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医学真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任三次国际会议副主席、两次国际会议秘书长;1990年获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称号及政府特殊津贴,当选上海市第九届政协委员。荣立二等功1次。2002年获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08年当选总后勤部“一代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