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楚海波
眩晕是自觉周围物体旋转或向一侧移动、倾倒、升降、摇晃等主观体会错误。由于临床无特异的病理变化、诊断依据,故贻误诊治的情况并不少见。
误区一 颈椎病
病人临床表现为眩晕,颈椎X线检查发现骨质增生或生理屈度消失或椎间盘膨出等,医生就诊断为颈性眩晕(颈椎病),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
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有3个。1.椎间盘和椎间关节的退行性病变。2.在此基础上,出现邻近组织和结构受累,包括脊髓、神经根、椎动脉和交感神经受累。3.与上述病理学改变一致的临床表现。三个条件,缺一不可。颈椎病一般分为脊髓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四型。前两者是不会引起眩晕的。而椎动脉型只有当椎间盘完全向侧方突出时才可能压迫椎动脉,这种情况导致供血不足的情况是很少见的。还有人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可由横突孔的骨刺造成,但实际上临床常见脑血管造影一侧椎动脉受压、狭窄或闭塞,而病人大多无眩晕等症状,因为还有对侧椎动脉供血,以及脑底动脉环的代偿。因此只有当转颈时经颅多普勒(TCD)显示基底动脉或大脑后动脉的血流速度显著下降时眩晕才会出现;头转回中位时,流速回升,才有诊断意义。交感神经位于椎间盘前方,椎间盘向前突出直接压迫的可能性很小。而对于交感型颈椎病诊断比较困难,缺乏特异性检查,临床多见于由于椎体不稳,尤其当头部前屈或后仰时更为明显。因此,对于这类患者,过屈过伸位颈椎X线检查特别重要。
误区二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始于1946年Kubik与Adams对基底动脉闭塞临床与病理研究报告中的称谓。当时泛指椎—基底动脉缺血性脑血管病,既可见于后循环脑梗死,也可为梗死的先兆,短暂而反复出现。后来学者又将后循环区域内脑功能短时内能完全恢复者也人为限时,24小时恢复者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4小时至3周内恢复者称为RIND,又增加了VB-TIA、VB-RIND的临床诊断术语。后来脑血栓、脑栓塞等梗死性疾病从VBI分离,原称VBI的实质性概念则趋模糊、笼统。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中有VB-TIA而无VBI。我国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脑血管疾病中,取消了上次(1986年)会议通过的“脑供血不足”而增加了VBI,将VBI作为一单独疾病诊断列项,但对其定义认识的不一致、诊断标准的不统一,使得现以VBI为题的病例报道,其内涵也不尽相同。国内对VBI的诊断强调眩晕,再加上其他症状来诊断VBI。而国外强调后循环缺血,眩晕并不是诊断VBI的必要条件,必须符合其他条件才能作出VBI的诊断。
误区三 美尼尔氏病
美尼尔氏病并不是仅有眩晕,临床有典型三联症状:1.发作性眩晕。2.波动性、渐进性、感音性的听力减退。3.耳鸣。眩晕常突然发作,患者往往闭目卧床,不敢翻身,也不敢转动头部,唯恐加重症状。眩晕发作很少短于10分钟,多则几小时或1~2天逐渐减轻或缓解。发病年龄20~60岁多见,常多次发作。发作随耳聋的进展而减少,直至耳聋。发作时伴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等植物神经症状。由此可知,仅有眩晕,没有耳鸣及听力减退不能诊断为美尼尔氏病。临床上常把美尼尔氏病当做一个字纸篓,将没有认真鉴别或一时弄不清楚的眩晕病例随意投进去,其误诊病例为数不少,故需认真进行疾病鉴别诊断。
眩晕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其中周围性眩晕占85%,中枢性眩晕占15%。从临床实际来看,周围性眩晕中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占50%还要多,美尼尔氏病不到10%,因此临床中常常将BPPV误诊为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美尼尔氏病。由于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多为自限性疾病,数天至数月后渐愈,因此有人按上述三种疾病治疗输液10~15天也会好转或痊愈,但这仅仅是巧合而已。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诊断一定要做Dix-Hallpike试验并呈阳性,采用Epley或Sermont手法治疗,一般1~2次即可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