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世界难题的中国答案

2018-12-13 11:32:04浏览:313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本报记者谭嘉□  国际疼痛研究领域的权威专著《疼痛科学》收录的12种国际通用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中,唯一的“中国创造”出自该

□本报记者 谭 嘉□ 
  
  国际疼痛研究领域的权威专著《疼痛科学》收录的12种国际通用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中,唯一的“中国创造”出自该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在炎症条件下交感神经对痛感受器具有兴奋作用,解决了痛与交感神经活动的关系这一争论了半个多世纪的难题的,是该团队;在世界上最早发现了下行抑制系统是针刺镇痛发挥作用的一条重要途径,并将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临床的,也是该团队。

  1月11日,由第四军医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主任李云庆教授、疼痛生物医学研究所所长陈军教授和神经科学研究所胡三觉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凭借《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的创建及其在镇痛机制和治疗研究中的应用》摘得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桂冠。面对神经病理性痛这一世界难题,中国学者用扎实的科研成果和良好的临床疗效给出了中国答案。

  30余年接力终折桂

  “前辈常常告诫我们说,研究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像跑接力赛,一段接一段,一棒接一棒,一直传递下去,才有可能走向成功。”李云庆说,能够摘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桂冠,是第四军医大学3代科研工作者长期努力的结果。自己所做的,是尽全力跑好交到自己手里的这一棒。 

  疼痛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国际疼痛学会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全世界60多亿人口中慢性痛发病率超过了1/3,癌症患者的癌性痛发病率约为2/3,疼痛患者的抑郁症发病率接近2/3,这类患者的自杀倾向非常突出。

  疼痛是每个人都有过的体验,但导致疼痛的机制却千差万别。在各种疼痛中,由神经损伤引起的疼痛称神经病理性痛。常见的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就属于这类顽固性慢性痛。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难以阐明疼痛发生的机制、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使得神经病理性痛的研究与治疗成为世界难题。

  上世纪60年代,第四军医大学的王复周、李继硕、范谨之、施际武等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就开始在针刺镇痛的神经机理领域开始了探索。李继硕教授领导的第四军医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被誉为中国“神经解剖技术发源地”,作为“第三代”的李云庆、陈军等人正是在这里踏上了疼痛研究之路。

  “建立动物模型、阐明疼痛发生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循着这一科研思路,自上世纪70年代起,该课题组在国家“973计划”、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对神经病理性痛研究中的动物模型、疼痛的发生机理等关键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历经30余年不懈努力,最终取得重大突破。

  研究神经病理性痛,建立动物模型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传统方式大多采用神经离断、结扎等方式模拟神经损伤,但用这些方式所制作的动物模型的体征,不能完全体现部分临床疾病(如椎间孔狭窄压迫神经根)所表现的疼痛症状,难以达到真实的模拟效果。经过反复摸索,科研人员别出心裁,采取在椎间孔里插入一个小钢柱的方式,成功创建了模拟腰背痛、颈椎痛、椎间盘脱出压迫神经根和坐骨神经痛的背根节慢性压迫模型(CCD模型)。该模型被国际学者应用了130多次,有力地促进了疼痛机制研究。“贴近实际、贴近临床”的理念同样在“中国原创”的模拟外周炎性痛的蜜蜂毒致痛模型建立中得到体现。这一模型的建立,也得到国际学界的认可和好评。

  在疼痛发生机理的阐释上,该科研团队也交出了一份让国际同行称赞的中国答卷。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在炎症条件下,交感神经对痛感受器具有兴奋作用。相关学术论文1998年被国际疼痛学会列为近20年来该领域的代表性文献,是亚洲唯一入选论文。国际疼痛权威杂志《疼痛》评委Bennett教授发表特约评论指出,该研究工作“非常成功地揭示了交感神经加剧病理性痛的机制”。这一研究结果还入选当代国际最具影响的疼痛学教科书。

  该课题组还首次揭示了下行抑制系统参与镇痛的机制。他们研究证实,阻断下行抑制途径可显著减弱针刺镇痛的效果,在世界上最早发现了下行抑制系统是针刺发挥镇痛作用的一条重要途径。他们还阐明了盆腔内脏痛信息的传递和调控神经环路。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结肠左曲以下内脏信息重要传递中枢——骶髓后连合核,并在该核团内发现传递躯体信息和内脏痛信息的神经纤维,都与向上位脑结构投射的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说明两者之间可以相互影响。这些发现首次为祖国传统医学中躯体与内脏相表里、牵涉痛等理论提供了科学证据。(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基础成果的最大价值体现于临床应用

  据了解,该项目共在国际神经科学领域的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108 篇,被《自然》等国际期刊引用1027次。但在李云庆心中,科研团队智慧结晶的价值体现绝不仅仅是发表了多少篇SCI论文。

  “基础研究成果一定要与临床相结合,通过产品开发、成果转换,能够为患者真正解除病痛,这样的研究才有生命力。” 李云庆说,此次获奖正是基础与临床两大团队协作的结晶。事实上,在此次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评选中,该项目研究成果在临床上的有效应用也给评委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李云庆介绍说,成功建立动物模型、阐明疼痛发生机制,为临床治疗“有的放矢”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临床工作中,通过准确阻断交感神经,在缓解与消除顽固性疼痛,如带状疱疹引起的疼痛、糖尿病神经痛、晚期癌痛等方面,都获得了显著疗效。

  1995年年初,通过举办交感神经阻断治疗顽固性疼痛的原理和技术应用推广学习班,这一研究成果为全国各地患者带去福音。据不完全统计,有22所军地医院应用该技术治疗7410名各类疼痛患者,有效率超过90%,对疼痛的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下行抑制系统研究成果也在临床的疼痛治疗中大显身手。研究发现,通过将微电极芯片植入中缝大核等部位,通过遥控装置激活下行抑制系统,可以达到镇痛目的。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通力合作,把微电极刺激芯片植入患者的脑或脊髓,通过深部脑刺激兴奋下行抑制系统,对顽固性疼痛获得了显著的镇痛疗效。

  陕西患者王某,1993年因车祸造成腰椎骨折,进行腰椎固定手术后出现双下肢剧烈疼痛,每日口服超出正常剂量24倍的吗啡类镇痛药曲马多也不能止痛。2008年2月,一个小小的刺激芯片被埋植到王某的脊髓,通过遥控进行刺激。疼痛检查结果显示,这种治疗方式镇痛效果非常理想,王某目前不再需要服用镇痛药,深部脊髓刺激完全解除了疼痛对王某的折磨。

  扎实的研究基础、先进的治疗方法和显著的镇痛疗效,使越来越多的疼痛患者看到了希望。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早在1989年就成立了疼痛专科门诊,这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疼痛专科门诊之一。随后,第四军医大学另两所附属医院也相继成立了疼痛生物医学研究所,结合专业特色开设了头面部疼痛门诊。自1989 年开设疼痛门诊以来,第四军医大学3所附属医院共治疗疼痛病人约10万名,总有效率超过80%。

  中国人的研究思路并不比外国人差

  1991年,李云庆被学校选派到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高级脑形态研究室深造。临行前,教研室主任李继硕语重心长地对李云庆说:“一定不要忘记祖国,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牢记恩师嘱托,李云庆夜以继日,忘我学习。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他就在国际专业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2篇,获得了博士学位。他也是京都大学医学部百年历史上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位中国人。

  天有不测风云。学成回国前夕,李云庆遭遇严重车祸,全身多处骨折。谢绝日本导师和同学的盛情挽留,李云庆拄着双拐,带着用医疗赔偿费购买的价值80多万日元的科研试剂、仪器和书籍,毅然回国。

  在这个问鼎国家最高级别科技奖项的科研团队中,像李云庆这样放弃国外优厚条件,毅然投身国内科研工作的人不在少数。李云庆说,除了设备等硬件配置有差距,中国人的研究思路并不比外国学者差。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在科研领域的原始创新并不多。“选择专业领域内某一特色方向,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坚持不懈,终会有回报。”

  李云庆说,不同的疼痛有不同的致病机制,现在所取得的点滴科研进展,在纷繁复杂的疼痛面前还只是沧海一粟。关于疼痛,还有无数的未知之谜等待破解。比如,癌痛是许多癌症晚期患者不堪忍受之苦,而不少骨质疏松等慢性病患者,也正饱受无休止的慢性疼痛折磨。在既往研究基础上,项目组正开始关注如骨质疏松、晚期癌转移等各种影响较大的慢性病所导致的疼痛,希望能够阐明疼痛发生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开发有效、低毒、非成瘾性的镇痛药物提供线索,更希望通过基础与临床的无缝对接,让科研成果更及时地惠及大众。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有些辅助检查必须做

上一篇:

11岁女孩患罕见胃巨毛石症 胃内头发上万根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