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傅延龄
关于中医继承问题,人们已经说了很久、很多,但仍有一些问题没有说到、说透,也还有一些观点需要进一步讨论。请看专家观点——
中医继承有两条途径,或从书本继承,或从教师继承。二者之中,从教师继承更为重要。在从教师继承的过程中,学生方面的因素固然重要,而教师方面的因素尤为重要。古人说:“务学不如务求师”。任何学问,既要下苦功夫学习,更要下苦功夫求得好的老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有好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再加上学生的天资与勤奋,必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高校是当代培养中医人才的主要场所,所以教大学生的教师在中医继承工作中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没有高等教育基础的师徒教育对于中医传承固然有一定的意义,但基于高等中医教育的师承授受。由于教师与学生都具有较好的文化基础与科学素质,且大学的教学模式系统、规范、完整,所以大学理所当然应该作为中医继承的主体。
在我们的大学里,有一些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教师,他们的课讲得深入浅出,绘声绘色,学生爱听,也能理解接受,其道理就在于他们具有深厚的临床功底。
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走过了50多年的历程。在建校初期,政府从全国各地抽调一批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具有较高理论功底与学术水平的中医临床医师任教。由于这部分教师学验俱丰,所以他们的传授具有很高的水平,而学生们的学习也有很好的效果,这样就能取得较好的传承成绩。
到了后来,特别是最近一些年来,高校师资状况慢慢地发生了变化。高校师资主要来源于大学毕业生,相当多的人是直接留本校任教。从整体上讲,中医教师的临床经历越来越少,一部分教师的理论功底日渐薄弱。有一些教师是在大学毕业以后,或者研究生毕业以后,立即走上讲台,他们缺少一个在临床实践中长期磨砺的过程,缺少一个在辨证论治功夫上进行扎实锤炼的过程。由于缺少临床的磨砺和锤炼,所以对中医的认识就有可能不深入,在讲台上往往会出现书云亦云、照本宣科的情况。对辨证论治方法不仅可能讲不透,讲不活,而且有可能连自己都将信将疑,底气不足。比如讲《伤寒论》,讲承气汤、真武汤、四逆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大柴胡汤等。这些方剂假如我们的教师自己都很少用过,怎么能够讲好?学生学过了之后是否敢用?我在大学学了黄连解毒汤、栀子金花汤,但到了临床还是不怎么敢用,直到后来跟刘渡舟老师在临床多次应用之后,心里才有了底。
因此,我主张高校在教师流通方面做一些工作,像引进优秀科技人才那样,适当引进一些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高校还应该尝试像国外一些大学那样,暂时不安排刚刚毕业的青年教师承担过多的教学任务,而是鼓励他们到临床一线去进行辨证论治磨炼,待到有了充分的积累之后再担当授业的重任。
如果少林寺的师父们不练功了,都集中精力去搞实验室研究,那少林寺还能够培养出少林武功过硬的高徒来吗?
是不是在临床一线工作的中医师就一定能把学生带好呢?不一定。现在有不少中医师,他们虽然也在临床一线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已经不怎么善于辨证论治了。他们虽然受过系统的高等中医教育,但工作很长一段时间后,他们在中医与西医两种诊疗方法之间,其技术水平、用药选择、诊治信心都更倾向于西医。可以说他们现在不再完全是中医,或者说是“半中医”,甚至可以说他们基本上已经不是中医。一位从中医院校毕业后在临床工作许多年的朋友告诉我,这些年来,他越来越少实实在在地进行中医辨证论治了。用得越少,就越是不会用,越是不敢用。正如脉诊,临床中医师人人都在切脉,可真正懂脉的和真正用脉的有多少?不懂脉也长期不能真正用脉,他便会说脉象的价值不大。我就碰到过教大学生的中医教师,一人说麻黄汤已经不能用了,其语气就好像宣布西药的链霉素被淘汰了一样。另一人反问道,桂枝临床能广泛使用吗?遗憾的是,他们中间有相当一部分人正在教中医学生。
从某种程度上讲,当前高校教师的现代科学水平是高于过去的,学历是高于过去的。过去的教师有几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现在讲台上讲课的教师,相当大一部分都具有博士学位或硕士学位。然而不能不看到,现在有一些教师,实验做得多,临床做得少,他们大部分的兴趣和精力在于现代科学研究。这些教师很优秀,可是他们如何能够较好地在中医传承中发挥作用?试想,如果少林寺的师父们都不练功了,都集中精力去搞现代实验室研究,那少林寺还能够培养出少林武功过硬的高徒来吗?
高校中医教师应该鼓励、引导学生以学习和继承为主要目的,而不是鼓动中医还没有完全入门的大学生们,去想着如何去发展、改革、提高中医。
我觉得当前应该给予中医继承工作以更多的关注和重视。继承是中医的根基。影响中医继承效果的因素很多,最为重要的就是教师,特别是高校教师。“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修行在个人,还得师父引。如果高校中医教师具有扎实的辨证论治功力,他们便能很好地影响、引导学生。高校中医教师似乎不需要全部都去搞中医发展创新。在现阶段,较好的策略应该是由一部分人,甚至可以是一少部分人去搞。大部分的人,应该以学习、继承、应用为首务。高校中医教师应该鼓励、引导学生以学习和继承为主要目的,而不是鼓动中医还没有完全入门的大学生们,去想着如何发展、改革、提高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