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院协会医疗质量管理专业委员会 刘振华
关键词 手术安全
中国医院协会最近推出2009年《患者安全目标》,其中把手术安全列入重点。要保证患者手术安全,应在围手术期管理到位,并预防远期风险的发生。
手术部位反复审核
手术部位应当是病变的部位,主刀医生如果把部位搞错,会令患者无法接受。这种低级错误听起来可笑,但临床上时有发生。
如有媒体报道,患者左跟腱因外伤挛缩,功能受限,医生选择左跟腱延长术。但是患者躺在手术台上时,因以往下肢手术都是仰卧位,而医生当天选择了俯卧位,左右肢体已发生变化,主刀医生未注意及时变换位置,将右足(未病变)的跟腱给延长了。另一位患者因糖尿病需截去左下肢,医生在打印手术通知单时,将“左”录入为“右”,结果导致了本来健康的右下肢被截去。类似的情况还有左右侧肺、肾、输尿管等误切健侧,都曾有过报道。
上述风险预防方法很简单:一是术前主刀者及手术组人员再审视一次,核对认证有关部位;二是术前设计手术切口时,可用彩笔做一个记号(过去常用甲紫和碘酒标记手术点)。
麻醉工作严格规范
麻醉意外是手术最大的风险之一。国外因麻醉造成的意外风险占整个医疗诉讼的3%~10%。我国虽未见详尽统计资料,但麻醉风险事件时有发生。
局麻中麻药过量较为多见,包括总量和单位时间量。某少年因下肢骨折拟切开做复位手术,医生注入2%的利多卡因70ml后患者当即死亡。这是一起因为药物过量引发的严重事故,这种错误一般是上级把关不严格造成的。
另一常见风险是麻醉中过敏,1万人中有1~2人会发生,有药物性,也有其他密切接触的物品,如橡胶用品等。文献报告,过敏性休克抢救首次用药正确率仅为50%,因此预防是避免此类风险的主要方法。首先应调查病史,一旦发生过敏,判断要准确,发现要及时,抢救方案要正确。
还有一些少见的风险,如患者属特异体质高度应激状态,可在手术期或麻醉时发生呼吸心跳骤停,其原因可能与精神过度紧张有关。对这类患者需要周密细致的观察,术前对患者心理精神方面进行安慰沟通也很重要。
另外,还有一种风险是患者未严格落实医嘱,术中(后)如发生呕吐,很容易窒息死亡。类似事情十分常见,需要加强对患者的教育。
并发症要提前设防
并发症及意外损伤也是手术风险,包括局部和全身两大类。
局部并发症有术中意外损伤、出血、术后感染、伤口不愈合等。预防措施是:术前有预案,规范操作,解剖清晰,严密消毒,对局部及全身状况严谨评估,配以相应的医疗方案等。
全身并发症多见于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文献报道,骨科大手术发生显性、非显性血栓者约30%,普外、妇科手术发生率约20%,常由于患者年龄大、血脂高、血流慢及手术损伤等造成。预防措施有:一是注意患者的年龄、体质、术前化验指标,对血生化“三高”患者及时选择针对性措施。二是认真调查病史。平时常规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活血药物的患者,术中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渗血,术后突然停用阿司匹林可诱发血栓形成。这种情况既要求医生注意,又需要患者配合,主动提供以往病史,术后积极配合,如按医嘱适当进行床上运动、按时服药、合理调配饮食等。
远期风险不可忽略
除上述围手术期风险外,还有一些与手术有关的远期风险事件,也是有碍患者安全、影响医患和谐的原因。这类问题主要出在植入体内的人工材料上,如骨科用于固定的钢板,心脏外科的人工瓣膜、起搏器等。
以钢板断裂为例,虽然个别可能是由于材料本身的质量问题,但大多数与患者没有遵医嘱有关,如过早不当负重、功能练习姿势不当等。其他人工材料老化或功能失灵也是可以预防的,如按要求定期复查,关注相关的技术指标数据的变化,及时向医生报告。
预防风险,确保患者安全,既有硬件条件也有软件措施。患者只要自觉配合医疗,严格按医生要求去做,预防风险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