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段文利□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张振馨教授等历时13年完成的中国人帕金森病和痴呆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干预、控制研究,首次向全世界公布了中国这两个病种的真实患病率。沿用25年、课题组独创的以临床医生为核心的多方位、多层次、多水平的干预模式早于欧盟7年,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帕金森病和老年痴呆“一高三低”的临床落后状况。该研究得到了国外专家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高度评价,获得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中国成帕金森和痴呆患者最多国家之一
创新性研究方法纠正错误结论
课题组首次向全世界公布了我国帕金森病和痴呆的真实患病率。
报告显示,中国65岁以上老人每100人中有2人患有帕金森病(PD),与国际无差异。这一数据是中国原有数据的13倍。报告同时显示,65岁以上中国人每100人中有4.8人患阿尔茨海默病(AD)。以美国2000年人口标准换算,这一患病率则达到5.9%,是血管性痴呆(VaD)的4.36倍。原有的研究认为中国VaD患者多于AD患者。课题组的研究揭示,中国人帕金森病和痴呆患病率、痴呆亚型分布比例与国际无差异。
这一报告对WHO引用25年之久的错误结论——“中国是世界上帕金森病最少的国家,也是痴呆低危地区”作出重大修正。为什么不同国家和地区学者对PD/AD患病率报告结果有这样大的差异?张振馨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初对北美、欧洲、非洲以及亚太地区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方法进行荟萃(Mate)分析之后,首先想到发生地区间重大差异的问题很有可能出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及统计学方法上。
为此,课题组从20世纪90年代起,通过全国13个中心的跨学科协作、63位以教授为主的神经精神科医生参与,对北京、上海、西安、成都4市的182个居委会4.2万余名老人进行了6年3次随访,并采用横断面入户调查加前瞻性随访的创新性模式,通过入户随访、三级查房明确诊断,科学调高“痴呆筛查量表”分界值两分以减少漏诊,首次应用不同中心调查员交叉编组设计、加权法调整随机多级整群抽样误差等措施,使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该课题研究提高了我国在PD/AD疾病研究领域中的国际学术地位和影响力。2006年版美国帕金森诊断参数和中国帕金森病诊疗指南收载了其随访确诊方法。
儿童期营养环境影响老年认知功能
为“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找到科学依据
由于帕金森病和痴呆等神经变性病有漫长的病理发生期,课题组利用北京协和医院特有的病例资源优势,对1921年~1956年出生的婴儿进行了世界随访时间最长的出生队列的统计分析模型研究,从环境、生活方式、心理生理、社会经济、生物学因素以及遗传易感性因素等几个方面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个体从胎儿、围产、儿童直至老年期的生命全过程。
结果发现,老年认知功能是人类生命全过程对多种环境因素不断适应的结果,儿童和青春期营养环境是很重要的因素,但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张振馨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关岛帕金森—痴呆—肌萎缩侧索硬化(PDC)的病理发生期为12年~45年,其中青春期和成年期的卫生事件是影响关岛变性病发病的关键。中国古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原指儿童期生活环境对其个性形成的影响,张振馨教授的研究却用科学数据证实了儿童期生活质量对其老年认知功能亦将产生大的影响。
在PD/AD患病率未修正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患病率有很大差距,由此西方学者提出“PD是工业化产物”的假设。张振馨教授对此产生了质疑。在查阅大量中华传统医学书籍后,他发现早在公元前2000年的《黄帝内经》中就有PD症状及治疗的描述。这一发现将世界的PD起源时间提早了近4000年,对西方学者关于“PD是工业化产物”的假说提出了有力挑战。
课题组在对关岛19个省土壤和饮水的多种元素含量和发病率相关性分析后,提出了“高铁才是神经变性病的可能病因”学说。这一发现推翻了诺贝尔奖得主有关神经变性病的“高铝低钙”学说,近年来已被国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基础研究所证实。
课题组还发现中国传统的饮茶习俗和运动是降低AD发生率的有利因素。
部分城市居民治疗率达发达国家水平
新干预模式比欧盟早7年
课题组通过对调查对象的卫生服务现状研究,发现中国AD/PD存在高患病率、低知晓率、低诊断率和低治疗率的“一高三低”状况。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AD知晓度仅为48.8%;1996年~1997年,患者就诊比例为13.3%,1998年~1999年增长到23.3%;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应用认知检查的比例仅占15%,诊断正确率只有26.9%;采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国际循证医学推荐)治疗者在1998年为仅为2%;有关帕金森病的知晓度也只有52%;使用左旋多巴片(国际循证医学推荐)治疗比例为37%。
针对此种状况,课题组将防治的核心力量由预防医学人员转化为临床医生,建立了以临床医生为核心的多方位(内容、方式)、多层次(神经、精神、心理和老年科医务人员及照料者、媒体、政府、医药公司)、多水平(国际、全国、省市和医院) 群防群治干预模式,较欧盟2007年推荐的类似干预模式早了7年。
北京协和医院在全国首个成立了记忆和运动障碍中心,并带动全国相继建立10个痴呆中心和40个记忆门诊。课题组建立早期诊断相关量表的常规模型,引进国际最新知识,实现对神经科、精神科、老年科医生的再教育,解决了临床的早期诊断。通过组织医生进社区、举办大型宣传义诊活动,吸引媒体广泛参与健康传播,取得卫生管理决策部门的支持等,真正实现了“全员动员共同应对AD挑战”。
目前,中国18个省市已把抗痴呆药列入药品报销目录。
在新干预模式下,经过课题组多年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国公众对帕金森病和痴呆的知晓率、就诊率、治疗率低的现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数据显示,2006年与1999年相比,我国7个城市居民治疗的平均比例明显增长,帕金森病患者使用国际推荐应用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的人数在这7年里增加了8.5倍,使用副作用较大、指南不推荐的治疗药安坦者7年来出现负增长(-15%)。近7年来,北京AD的治疗比例增长了3.9倍,我国沿海城市居民早治疗的平均比例超过20%。这些地区的治疗率已从落后步入和英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