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卫红 王玲玲
为了落实开门办报理念,加强医学科技版面的策划,近日我们走进中南大学三家附属医院,与近百位专家进行了座谈,受益匪浅。
临床决策 显现医生综合能力
在与专家的座谈中,我们最大的感受是,医生们为救治患者可谓殚精竭虑,努力作出让患者满意的临床决策。
湘雅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袁贤瑞教授自1987年开始尝试显微神经外科手术,至今已完成了4000多例神经瘤、脑肿瘤手术,死亡率低于0.3%。与颅底中央区脑膜瘤、颅咽管瘤手术相比,听神经瘤很小,手术难度不大,但因肿瘤和听神经、面神经紧紧贴在一起,在手术切除肿瘤时,很难做到不损伤面神经,结果会造成患者面神经麻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自2002年开始,袁教授致力于切除大听神经瘤和巨大神经瘤、保留面神经的研究。目前肿瘤全切除率大大提高,面神经功能在一年以后正常或接近正常者超过85%。
该院脊柱外科主任张宏其教授介绍,该科探讨按平衡理论构建术前矫形策略,为患者实施脊柱侧弯矫形手术。如手术前,在保证患者脊髓耐受的前提下,为病人进行大重量骨牵引。张教授说,湖南的老百姓不富裕,这样做可以为他们节约不少医药费。
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赵靖平教授谈了他努力的方向。他说:“我最终的一个目的就是让精神分裂症患者回归社会。我们现在有这么多药物,可这类患者还是不能回归社会。”据了解,患者第一次来就诊,赵教授在临床治疗中采取多种办法,并进行课题研究,已取得成效。
湘雅三医院普外科主任罗宏武说,为对付门静脉高压出血,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创立了一些理论。如在国内较早开展食道静脉套扎技术,急诊抢救成功率达到96%。但在实践中,却发现病人常复发,多数1~2年后还得再次套扎。经过多年研究我们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即实行腔内外联合断流。应用该技术后,有的病人10多年再没复发。
突出专科 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参加座谈会的科主任,大部分都出国留学2~3年。如湘雅二医院派出去280多人,学成后陆续回来,使各科室有较完备的人才梯队。因此,很多学科各具特色。
血液科的很多疾病很难诊断,湘雅二医院血液科主任张广森教授介绍,他们采用分子诊断手段,在国内最先报告了7种血液病例。“我的理念是,分子诊断也要实现个体化。要带动全国不断提高血液病的诊断水平。”例如,有个红斑狼疮病人,辗转多所城市的多家医院,均没有明确诊断,最后来到二院。张教授等人采用分子诊断+临床诊断的办法,确诊他患获得性因子ⅩⅢ缺乏症。
湘雅医院感染科主任吴安华教授介绍,该科通过对外科手术的监测和预防,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外科手术感染率明显下降。监测了3000多例手术,出院后随访,其中1类手术外科感染率降低了40%。之后,感染科再把资料反馈给科室。手术前预防用药,也是由感染科医生亲自进入手术室完成的。
湘雅三医院建院较晚,肿瘤科主任曹培国说,为了创出特色,他们不仅在服务上下功夫,还引进新技术。如2000年引进热疗与氩氦靶相技术,主要针对无法切除的肿瘤,受到病人欢迎。曹主任表示,如何最大地发挥肿瘤科的作用,是他们努力的方向。
多科协作 临床与科研双突破
湘雅医院外科和移植中心主任张阳德教授既是内镜专家,又是生物医学教授,非常重视医工研的结合。他说,内镜医学是一门跨医学、理学和工学等一级学科门类的交叉学科,具有综合这些学科能力的医生才能驾驭该专业。
湘雅三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叶斌介绍,多学科合作,可以1+1+1>3,在这方面我们感触很深。在王维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多学科协作,完成异种胰岛移植22例,取得了多项世界性突破。同时,我们和国际合作也比较多,走出去、请进来,这种交流促进了我们在该领域的发展。
妇产科徐大宝副教授也表示,单学科发展越来越受限制,跨学科合作才可能出现成果。该科在避孕方法的研究中,与材料学专家合作,研制出形状记忆材料,通过宫腔镜,把管道阻塞。目前已申请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