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
3月我们邀请医师畅谈中国医师和美国医师在成长过程中的异同。正方认为,我们的医师临床思维能力强于国外。反方则认为,我国的毕业后教育与国外相比有差距。
正 方
临床思维能力 我国医生更优
中国医院协会医疗质量专委会常委 刘振华
有人说医学是实践科学,也有人说是经验科学,其实经验也是来自实践,因此医生的成长重点应当放在实践上,这里陈拙见与同道共勉。
不能照搬美国模式
目前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医学院校的基本学制都在八年,美国是4年大学+4年医学教育。我认为,我国不能照搬美国的模式。美国大学之前的中学时间短,大学教育与我国的高中内容有重叠,实行学分制,所以大学毕业工作的年龄尚不大。我国现有的医学教育: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按18岁入大学,博士毕业29岁,本硕连读26岁,临床实习,医院内轮转(大医院)3年,加上住院医师培训已近30岁。30岁尚未确定专业,三十而立却未立。一般而言,大学毕业对某个专业产生兴趣,需要一定的实践,至少要3年时间。如读博士后32岁左右方能取得学位,35岁确定专业,60岁退休,读书长于工作的时间,这对实践经验性较强的医学来说,实在可惜。人才学研究表明,医生创造性最强的年龄在39岁左右,只工作5年,无论什么临床专业创造出成就都有困难。同时创造性强并非就是优秀医生,这个阶段也是出现差错事故的高峰阶段。
我认为,医学教育应分层次,县以下医疗机构3年专科,或以公共卫生为主、医疗为辅的全科医生完全可以胜任。县市级医院没必要争抢研究生、博士生,本科生只要热爱本职、安心工作,同样可以成为优秀医生。
学校学到的知识,临床上应用的仅有30%,而医生的知识能力70%来自日后的实践。研究生主要面对科研单位及高层的临床教学医院。如果一定要强调学位,每个学位2年足矣,或者学分制积满学分即发学位,不必非要3年。
西方医生欠缺同情心
中西方医学都是起源于本能医学到经验医学,但二者发展过程不同。西方经历了近千年的宗教神学到实验医学,而我国则经历了从经验医学发展为辨证论治及中西医结合的历史过程。虽然今天大医院以西方的实验医学为主体,但几乎所有的医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传统中医思想的影响,因为这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即使一些纯学西医的专家,随着医疗实践的深入,对某些西医束手无策的疾病也会主动去借助中医的方法。因此,要对中外医生临床能力做比较的话,我国医生的临床思维、对疾病的诊治能力要优于西方。
西方国家医生学制长,但社会地位高,经济收入几倍于国内,执业准入难、制度严,因此医生比较珍惜自己的职业。但是由于西方商品经济发达,医生的工作与自己的利益关系密切,过度检查、过度医疗现象比较突出;患者承担的风险也较大。从技术方面讲,西方以实验医学为基础,凡事寻求证据,加上现代工业的发展,医疗设备发展更新迅速。医生对设备的依赖性远高于国内,应用设备的能力强,手工操作能力差。但患者并未从中获得实惠,患者利益受到危害并不自知,这与大环境有关。
国外医生以直线形思维为主,辩证思维能力差,商品意识高于同情心。如青年女性痛经,我国医生都会用简单的方法解决,美国医生则可能选择腹腔镜检查。患者发烧,美国医生在未确诊之前,让患者先回家,喝开水,结果出来后再用药治疗。这虽然看似合理,但病人忍受了痛苦且隐藏风险。我们则选择边观察边诊断的方法,诊断性治疗,这样患者更乐意接受。
从患者承担的风险来看,西方医生的整体技术水平并不优于国内。美国住院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4%,英国10%,澳大利亚16.6%,新西兰10%。如英国癫痫的误诊率达到60%,远高于我国。美国年每张床位平均赔偿4280美元,德国一年有10万起医疗事故。这些统计数字表明,国外患者医疗风险远大于国内。
为农民服务我们合格
白 莲
我是上世纪80年代毕业的医学生,工作以后才知道知识匮乏。所以,工作5年之后,我又重新回到学校学习。同国外相比,虽然我们的医学知识不多,但却担负着为农民服务的重任。我很同意2月25日健康报上的一篇文章——《会干的才是好医生》。
当然,医学知识的掌握很重要。我认为,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考试标准。支持我们国家医师的培养制度,更希望把医师职称晋升的标准多向农村医务人员倾斜!
反 方
毕业后教育 国外更为系统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教授 晏仲舒
目前,从医学本科教育来说,我们的教育方法基本上还是填鸭式的,学生主动参与较少,但学生在系统掌握基本理论方面并不比国外差。问题就出在毕业后的经历。这个差别使接受同样医学教育的人,在日后的成长上有着巨大差别。
我们的培养制度缺乏强制
差别在于我们没有强制的住院医生培养制度。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如果在条件较好的城市医院,还能从老师那里学习一些东西,逐步提高。如果到基层工作,根本得不到系统的、正规的培训。即使以后有机会外出进修,由于基础不好,也很难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这也是我们在教学医院见到的进修医生,为什么表现良莠不齐的原因。即使在城市医院,由于上级医师也是从非正规的培养制度下过来的,医院又缺乏严格的培养计划和目标,很难使青年医生迅速成长为合格的人才。
大学的教学医院当然情况好些,但医学生毕业后一进入医院,便已经知道分配在哪一个专业。即使有一年的各科轮转制度,也大多流于形式。带教的科室对他们也放任自流。而且在一年后即进入专科工作,知识面相对较窄,临床思维能力差。即使有执业医师考试制度,并已执行多年,但仍然是学校考试的那一套,虽能通过死记硬背取得较好成绩并得以通过,但实际工作能力如何,无法考核。
在国外,专科医生的培养,根据专业不同,都需要5~6年,还要通过考试,才能获得专科医生资格。而我国根本没有这样的要求。基层医院的医生往往外出进修一年,回来就是专科医生。质量如何得到保证?从业后医生考核没有强制性的要求,执照长期有效,不需继续教育积分。虽有规定,却难以落实。
我国住院医生严重不足
目前,在教学医院普遍存在严重的住院医生不足的问题。因为医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就算是正式职工,以后逐年等待晋升,没有流动。因此,在教学医院和城市医院,都是上大下小的倒三角人员结构。反之,在国外,完成住院医生培养计划后,都是自找工作,留下的只是极少数。这些经过严格培养的住院医生,已经有了扎实的基础,在新的岗位上,即使在基层,也多能发挥作用。而且,自己知道如何进一步提高。
我国住院医生不足,派生出来的问题是,靠进修医生带实习医生。如果进修医生品质较好还算幸运;否则,难以达到要求。
医学生实习阶段难安心
另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是,目前医学生在实习期间就面临着找工作的难题,他们要参加各种供需见面会。要千方百计找关系,因为这是终身大事。另一些人则全力准备考研,无心认真实习。这种现象日益普遍。众所周知,一年的实习期对于满脑子装着理论知识的学生来说,是和实践结合的关键阶段,对日后成长至关重要。可是,他们却没法珍惜这个机会。设想,如果从制度上进行改革,建立全面的、严格的住院医生培养制度和要求,用人单位只招培训后的住院医生,使他们在实习期间无后顾之忧,从容进入住院医生培养阶段,情况怎会不大为改观呢?
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光有全民医保制度还不够,更需要认真地培养德艺双馨的医生。
我们还需要追赶
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 王世杰
在基础教育方面,我们的医学教育有些先天不足。在过去百废待兴、人才短缺的时代,可以解决急于用人的困境。可现在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仅仅进行医学专业知识教育,忽视相关学科建设,是造就不了大家、名医的,培养出来的只能是会看病的工匠。
证照管理方面,我们在逐步完善。与美国有差距是可以理解的,但也必须重视这方面的工作。
继续教育方面,美国人做得很严格,我们也在逐渐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