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本报记者 刘明学
近年来,总后勤部卫生部在全军官兵中大力开展自救互救五项技术训练,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又下发了进一步加强自救互救训练的通知,对五项技术训练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并为此组织了知识竞赛。为什么如此重视这项工作?记者就此采访了总后卫生部李建华部长。
记者问(以下简称“问”):李部长,请您谈谈自救互救的重要性?
李部长答(以下简称“答”):自救互救,是指在受伤现场由伤员自己、战友或同伴,用制式器材或其他简便材料进行的紧急处理,是平战时最方便、最及时、最能赢得时机的救治技术。
中外历次战争资料显示,战争中约1/2阵亡发生在受伤现场,另有1/3以上发生在伤后几小时内。由此可见,战伤发生后短时间内的紧急救治,对于保障战士的生命安全,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平时,自救互救也同样重要。军队是特殊的群体,负有特殊的使命和任务,平时高强度的训练,经常参加灾难救援,发生和遇到创伤的几率都远远高于一般人群。只要有创伤,“五大技术”就能发挥重要作用。掌握这些技术,不仅可自救,还能成为战友和其他群众生命安全的“保护神”。
问:请您介绍一下部队目前自救互救的形势和现状?
答:总体情况是好的。全军军事训练会议以来,各级领导机关和部队都能把自救互救训练作为贯彻中央军委和胡主席关于大抓军事训练指示,抓紧抓好军事斗争卫勤准备、加速推进卫生专业训练的重要内容,以“全员参训、人人合格”为目标,广泛开展了自救互救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要看到,目前自救互救训练也还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训练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训练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与履行新时期新阶段历史使命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计划落实不到位。存在卫生专业兵训练抓得紧、普通官兵抓得松,士兵抓得紧、干部抓得松的现象。训练基本集中在新兵入伍、特殊人员和特殊项目上进行,达不到全员参训、全员合格的要求。
检查指导不到位。部分单位对部队自救互救训练工作缺乏全程的监督和指导,没有真正从训练计划的制订、训练内容的实施、训练方法的改进和训练效果的考核上把好关,不能很好的指导部队开展训练工作。
技术掌握不到位。部分官兵对自救互救的动作掌握往往停留在“形似”上,而对基础理论、动作要求和注意事项知之甚少,动作的部位、力度准确性较差。
问: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技术战争局部战伤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对自救互救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答:现代信息化战争,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被使用,导致战场空间扩大,前后方界线模糊;战争爆发更具突然性;机动作战要求和能力大大提高;部队高度疏散、海上舰船或编队单独执行任务增加;新武器和新杀伤因子不断涌现……这些因素决定了未来战争中战伤发生的时空不确定和不可预测性增加,伤员更多,伤情更重、更复杂,伤残发生更加突然,伤员救治更加困难,对救治时限的要求更加严格。可以说,在高技术条件下战争中,自救互救的作用不仅没有削弱,而且将进一步增强。
正因为如此,目前各国军队都十分重视自救互救的研究和训练。美军把战伤救治中的初救视为最关键的环节,提出了“卫生员与士兵同在”的保障理念,十分强调自救互救技术的掌握。美英等国将自救互救作为军事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对每名军人进行3个月到半年时间的救护知识训练,而且服役期间每年都要进行复训,并定期组织考核。
问:如何搞好部队的自救互救训练?
答: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思想重视。各级领导和广大官兵必须充分认识到自救互救的重要性,将自救互救训练作为军队卫勤建设的一项长期、连续的工作来抓,做到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培养骨干。针对基层部队特点,培训一支训练有素的骨干队伍,以基层卫生员为主,达到以点带面,带动整个部队的自救互救训练工作。
强化管理。要按照大纲要求,制订详细的自救互救训练计划,狠抓落实,做到定人员、定时间,保证人人都会,有条件的单位还应邀请军事医学专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指导训练。
建立激励机制。制订部队官兵自救互救训练考核标准,建立长效的考评机制,定期进行检查评估。
问:在加强自救互救训练方面出台了哪些政策措施?
答:总后卫生部非常重视自救互救训练工作,始终把它作为贯彻胡主席关于以人为本重要思想、维护官兵生命、保障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早在2005年,就对自救互救训练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100%合格”的训练目标,并组织了训练试点,下发了新的《战伤救治规则》、《自救互救手册》和配套光盘等训练资料。去年,总后又组织了全军部队自救互救训练检查评估,基本做到了摸清情况、找准问题、研究对策,达到了“以评促管、以评促训”的目的。今年,我们专门成立了专家指导小组,负责技术指导工作。
总之,自救互救训练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措施,只有树立整体观念,机关、部队和每个官兵都心系训练、关注训练、自觉训练,才能促进自救互救训练的进一步发展,全面提高部队自救互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