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气温升高转暖,去沿江洲滩踏青游玩的市民渐渐多了起来。由于市场上野菜卖得比较贵,因此去江边踏青的市民往往喜欢顺便采点野菜。但是江滩的野菜不少是长在浅水洼里的,因此采摘野菜很容易接触到江水,而沿江地带水域从4月起是血吸虫病易感季节,此时接触江水极易感染血吸虫病。
血吸虫的幼虫尾蚴可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尾蚴平时寄生在中间宿主钉螺体内,而钉螺主要存在于沿江水草丰茂地带。一般来说,当平均气温达到15度以上时,钉螺的活动就十分活跃。此时钉螺体内的血吸虫尾蚴就会释放到水中,形成一片片易感水域。如果人体皮肤这时接触到易感水域,尾蚴就会在几秒内钻进人体。接触点皮肤随之会出现丘疹、瘙痒,数小时至两三天后会自行消退,随后就进入了血吸虫病的潜伏期。如果接触江水感染较为严重,还有可能引起急性感染,导致身体严重损害。
正因为钉螺是血吸虫的中间宿主,因此一般采取消灭钉螺的办法来杀灭血吸虫。但由于钉螺具有随水漂移生长的特点,受长江洪水等因素的影响,沿江地带难以完全消灭钉螺。因此,不要到有钉螺的江滩钓鱼、放牧、挖野菜、打棕叶、戏水和游泳,以免接触疫水。确实到江边有事的,要做好血吸虫感染防护,如涂抹防护油膏、戴手套、穿胶靴等。皮肤接触到江水或江滩洼塘水者,要及时与当地的疾控部门联系,做好登记,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防患于未然。(丁昊 程守勤整理)